• 54阅读
  • 0回复

爱才经理——隋元柏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28
第2版(经济)
专栏:通讯

  爱才经理
  ——隋元柏印象
  林黛
在烟台市电子行业,许多人知道计算机公司经理隋元柏爱才。
“这场病害值了”
1982年,隋元柏决定从濒临关停并转的市无线电三厂调入31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而当时老隋主管的无线电六厂一年只有6万元留利,光负担这31人的工资和科研费用,一年就需要开支10万元。
隋元柏引进人才的决定,招来了压力。本厂一些职工责问他“为啥招人争食吃”;上级主管部门提出了附加条件:调人可以,但要负担三厂50多万元债务。
这个“人才+债务”的搭配法,使隋元柏伤透了脑筋。如果不要这31名专业人员,烟台市仅有的一批电子计算机技术骨干就会流失,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同时负担债务,无线电六厂——这家烟台市唯一的计算机专业厂,就可能负债累累而无法发展。他和上级“磨”了3个星期,最后从50万元降到30万元,再无还价余地了!就在谈判敲定的那天晚上,隋元柏突然手脚麻木。他,中风了!这一年,隋元柏刚满40岁。同志们说:“老隋的病是为了保住人才,折腾出来的。”
6年过去了。当年的无线电六厂由于人才相助,如今发展成了烟台市电子计算机公司,他们的产品伴着我国中程导弹、同步卫星等多项国防工程,横空出世。1987年,公司被评为“国家级先进单位”,而且是全国计算机行业中唯一两次荣获国家银质奖的企业。隋元柏回首往事,幽默地说:“我这场病害值了。”
的确,正当烟台市计算机工业面临人才流失的时刻,是隋元柏(还有那些支持他的同志们)保护了人才。
“人啊,最怕敬”
1978年,工程师赵德广从内蒙古调来烟台,结束了11年的“牛郎织女”生活。可是,赵德广先后在烟台两家企业工作了4年,始终没有分到住房,加上专业知识发挥不出来,心中十分苦闷。1982年,他向隋元柏报到时,抱着“先来看看,不行就走”的想法,没想到,隋元柏真是重才惜才,任命赵德广为企业科研所所长。
赵德广说:“我过去专业知识用不上,整天碌碌无为。来到这里,领导让咱独当一面。咱图什么,图个信任!这些年,工资长了两级不说,公司又为我买了商品房,三室一厅啊!儿子高兴得翻跟头。有一次我扭伤了腿,隋经理天天派车接送。我实在不忍心,干脆住在公司干。人啊,最怕敬!”
隋元柏重才爱才的美德不胫而走,大批知识分子接踵而来。4年来,计算机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比1984年前增加了5倍。这些人工作上得到信任,生活上感到温暖,气顺劲足,促进了企业发展。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
隋元柏说,古人有言:“治国之难,在于知贤”,最大限度地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不是我的发明,而是历史的经验教训。
隋元柏吃过缺少人才的苦头。70年代初,他刚刚担任企业领导时,身边只有两名技术人员,一个是学水利的,一个是学水泥的,都不懂电。没有专业人员,就不可能开发出定型产品。那时,隋元柏的工厂今天搞搞日光灯镇流器,明天试试手摇发电机,结果一事无成,1972—1974年,共亏损25万元。
经验和教训使隋元柏格外珍惜知识分子。
这几年计算机公司始终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客观评价脑力劳动的成果,拉开知识分子同工人之间的奖金距离。隋元柏说:“计算机行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只有工程技术人员开发出新产品,工厂才有活干,产品才有市场。”现在,公司科技人员的奖金是工人的2.5倍,是管理人员的3倍。即使这样,隋元柏仍然认为差距还拉得不够。他常说,对于科技人员没有重奖,就不会出重大科研成果。
爱才护才,并非没有阻力。有些职工对于隋元柏重奖知识分子的政策不理解,质问他:“为什么这些人整天坐办公室,拿钱比工人还多?”隋元柏的回答是:“让事实说话。”
他从工人和管理人员中精简下47人组成服务大队,让他们自己找活干。结果,两年收入仅2万元,刚刚够发工资。与此适成对照,两年间科技人员开发的新产品,为公司创造了上百万元的利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在计算机公司,人的观念开始变化了,争学知识,争做人才,蔚然成风。公司有一半职工参加了社会上各种专业学习,隋元柏欣然为他们提供学费。他说:“我这个人没有很高的觉悟,就是特别喜欢能干的人。因为一个国家留不住人才,国家就富不了;一个企业留不住人才,企业就受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