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两岸关系走向缓和的十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12-29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两岸关系走向缓和的十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已经整整10年。这10年,大陆与台湾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从对峙到缓和,从隔绝到松动。海峡形势正在不可逆转地向着好的方向前进。
开创两岸关系的历史新时期
10年前,大陆与台湾一直处于严重的政治对抗和军事对峙状态中,一道人为的“天堑”,致使数十万家庭妻离子散,天各一方,饱尝别离之苦。
大陆依时顺势,积极调整对台政策,改善两岸关系,采取实际步骤谋求祖国统一。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阐明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呼吁尽快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和分离局面。同时,国防部宣布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9条方针政策,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两岸实行通邮、通商、通航。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保持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1984年,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来解决台湾同大陆的统一问题。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台湾当局采取的态度却是“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然而要求“三通”和赴大陆探亲的呼声在台湾岛内日益高涨,对台湾当局形成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不得不调整其大陆政策。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决定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今年7月通过“现阶段大陆政策案”,确定在维持官方“三不”政策的前提下,“民间、间接、单向、渐进”开放两岸关系,11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
尽管台湾当局对两岸交流处处设限,但是两岸同胞冲破种种障碍,开始了直接或间接的往来。
两岸交往的突破性进展
随着两岸关系渐趋缓和,昔日炮火隆隆的金门战场已不复存在,台湾海峡也日益成为繁忙的黄金水道。目前平均每天有200余艘各国船只在这里穿梭往来,其中不少是大陆和台湾的渔船。仅1979年到1984年的5年间,就有两万余艘大陆船只安然通过台湾海峡。据悉,目前在台湾基隆、新竹、高雄、台南、澎湖与大陆的厦门、福州、东山、平潭之间有六条航线,约有十艘货船往返其间。
今日海峡西岸,已成为台湾渔民安全的避风港。福建、广东、浙江、上海等省、市在沿海地区修建了多处“台湾同胞接待站”,“台湾渔船停泊处”,热情接待前来避风、修船、进行贸易的台湾同胞。两岸渔民在海上友好相处,相互救援,亲密无间。但令人遗憾的是,最近两个月一再发生台湾军舰开枪开炮打伤大陆渔民等事件。台湾当局这种不合时宜的举动,使海内外舆论感到难以理解。
在两岸交往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陆探亲热”。从1987年11月2日至今,已有近40万台湾同胞踏上魂牵梦绕的故土,其中不乏各界知名人士和原上层军政人员,以及“立法委员”、“国大代表”和“省议员”等。他们探亲访友,观光旅游,饱览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感受到了大陆同胞的深厚亲情,并目睹了大陆的真实情况,消除了某些疑虑和恐惧。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当局于11月9日起开始办理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当天就完成了31件申请手续。尽管这项“千呼万唤才出台”的措施对大陆同胞赴台仍有许多不合理的限制,但毕竟是开启了双向往来之门。
两岸学术、文化、体育交流由暗化明,方兴未艾。前来大陆演出、办画展、进行各种交流的台湾画家、作家、学者、歌星络绎于途。今年下半年,“台湾史研究会”多位专家学者到北京、厦门与大陆同行举行“海峡两岸学术讨论会”;台北三位科学家前往北京出席国际科学联合会年会;台湾实业家应昌期和围棋选手林海峰赴京参加“应氏杯”国际围棋锦标赛。台湾记者冲破台湾当局的阻挠,接踵来到大陆采访了中共十三大和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等重要会议,走访各界、各方面人士,报道在各地的所见所闻,增进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了解。
两岸出版方面的交流势头更劲,互相出版对方作家的书籍不计其数,合作方式至少有六七种之多。据台湾方面统计,至少有50家出版社翻印大陆文学作品,发行于市的大陆文、史、哲方面的书籍有1万种以上。据1987年的统计数字,大陆至少有30多家出版社印行台湾作家的著作。今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海峡两岸图书展览会”,参展的8000种图书中,台湾经济、科技、文史哲方面的书籍就有3000种。海外报纸曾形容这种出版交流的局面“直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两岸经贸关系在过去10年间日益扩大,双边间接贸易迅速发展。1979年两岸经香港转口的贸易额只有0.77亿美元,1987年达到15.16亿美元,今年可达24亿美元。据经贸部门统计,10年间两岸经香港的转口贸易额增长近30倍,到1988年底,总贸易额累计约80亿美元。目前大陆已成为台湾第五大贸易伙伴,台湾也已成为大陆第六大贸易伙伴。
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工商业者把目光投向大陆市场。今年秋季广交会,来自台湾的商人多达1900多人。据台湾“外贸协会”调查显示,台湾商人中有70%希望通过香港与大陆做生意。目前至少有20%的台湾贸易商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以间接方式同大陆进行贸易。还有些中小企业为了摆脱美国保护主义和台币大幅升值带来的困境,也纷纷来大陆投资设厂。今年台胞到大陆投资的项目近300多个,投资额达到4亿多美元。国务院于今年7月公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来大陆投资的规定后,台湾厂商来大陆考察或洽谈投资事宜更加活跃,投资范围从广东、福建等南部沿海地区向北方沿海地区扩展。海峡两岸的贸易关系正逐步从间接贸易、间接投资向直接贸易、直接投资的方向过渡。
和平统一:时代的潮流
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积极献计献策,努力沟通两岸关系,促台湾当局和谈。两岸学者纷纷发表文章或举办研讨会,探讨如何实现祖国统一。他们大多主张在国共两党对谈时机尚未成熟之前,可先进行对话、沟通,以缩短两岸的距离,增进彼此了解。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等34名台湾“中评委”提出“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的提案,在不少台湾人士中引起反响。台湾“立法委员”胡秋原不顾个人安危,前来大陆与各界人士探讨中国统一问题。这些都反映了两岸人民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对于台湾当局拒绝和谈的僵硬立场,台湾学者发表文章指出,这种立场“对国家和人民均未必有利,而且有害”,“如不改弦易辙,在此弹丸小岛上,将有导致玉瓦俱碎,倾巢覆亡的危险后果”。
总之,经过海峡两岸人民的长期努力,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关系有了可喜的、意义深远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与《告台湾同胞书》提出的“三通”、和平统一的目标还相距甚远,在发展两岸关系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诸多阻力和障碍。主要是,台湾当局近年迫于内外压力虽然对两岸关系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但这种调整还是有限的。最近,台湾当局坚持反共拒和的立场,一再指责社会各界关于进一步开放两岸关系的要求“过于天真”,声称“三不政策决不改变”,强调“要唤醒国人的忧患意识与敌我观念”,并竭力推行所谓“弹性外交”,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诚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这种“主张海峡两岸对抗的做法”,不仅“违背世界潮流”,对于中国统一“毫无现实意义”,而且助长“对立情绪”和岛内“分离意识”,实属与海内外关心祖国统一的中国人的心愿相悖的不智之举。
(据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