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中国美术史上某些传统结论有待修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02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中国美术史上某些传统结论有待修正
中国早期卷轴画讲究细节描写,工笔画法成为皇家的审美标准,并极大影响着整个社会。史家们说只有到文同、苏轼才一反常规,提倡与院画相对立的写意画法。
唐代铜官窑瓷绘的写意画风初见倪端;宋代磁州窑则把写意画风推到了一个成熟的高度。早在文同、苏轼之前,磁州窑的民间画家们已经另立“中央”,以另一种审美标准与宫廷唱对台戏,画起写意画了。甘肃博物馆有个瓷枕,对讨论可提供有利的论据。枕面写着“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笔于沙阳”。宋代明道元年即公元一千零三十二年。该年文同才十四岁,苏轼五年后才出生。这个纪年款可说是研究中国美术史一把非常重要的钥匙。枕上的墨(料)竹,比文同的疏简多了,是地道的写意。史家认为不加勾勒的墨竹始自文同、苏轼,说这是他们的“一个较大的革新”,事实上,早在他们之前磁州窑的画工就已经“革新”并普及到社会上了。这创始之功在民间艺术家,青山道人他们才是先驱者。
此外,唐铜官窑瓷绘中有大量写意花鸟传世;溶书法笔意入绘画早自铜官窑瓷绘开始;大写意画法也始见于民间瓷绘。将一些美术史著述和瓷绘实物对照,发现不少著述中的论断与史实出入较大,感到对某些公认的传统结论,有必要进行修正或重新改写。
      (香港《美术家》一九八八年总六十五期 毕克官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