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承包制育新人——一位首钢工人的自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03
第1版(要闻)
专栏:

  承包制育新人
——一位首钢工人的自述
本报记者 江世杰
前些年,神州大地多少忧国忧民之士,曾为“大锅饭养懒汉”这一严酷现实,发出过沉重而酸楚的喟叹!如今几年过去了,全国许多企业领导人,仍然在为无精打采的职工太多而愁眉苦脸。然而,记者在首都钢铁公司采访时感到,这里庞大的职工队伍(包括新近并入首钢的6万名职工)中,可称之为“懒汉”的人已经十分少见。首钢领导人自豪地告诉我:“现在,忠于职守,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已成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无论是什么任务,只要承包下去,都能够按照规定的时限、标准,不折不扣地完成,这是因为,承包制把国家的富强、企业的发展同职工个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融为一体,‘大家多创、国家多收、企业多留、个人多得’的良性循环,把全体职工联结成一个奋发向上的集体……”
一滴水能反射太阳的光辉。本文通过一个首钢工人的素质变化,从另一个侧面来反映首钢承包制的巨大威力。
                  
我叫巴云孝,今年36岁,是小型轧钢厂轧钢L班班长。1971年9月,我19岁时从海淀区北安河大队来到首钢,当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谁知当了轧钢工,工艺复杂、劳动紧张不说,总感到处处受限制,不自在,再加上干好干坏都是每月41.54元,所以我们一起来的50多个人中,有30人又回农村去了。以后每月领工资时,我心里就嘀咕一阵子:是继续当工人呢,还是回去当农民呢?最后,是“等等看”的思想,把我暂时留在了首钢。
1979年,我爱人所在的生产队实行了联产计酬责任制,当年就分得了400多元。真是财大气粗,她对我说:“你们这么大的公司,41.54元拿了这么多年!再这样你就要求回来,我养活你!”堂堂五尺男子汉让老婆养活,这怎么行呢!正巧这一年首钢开始改革,给我长了一级工资,因此,我还是想等等看。
正当我思想上苦闷,行动上懈怠,守着现代化设备提不起精神来的时候,1981年开始实行的承包制,把我从忧郁、懒散中解救出来。当然,刚开始我并不真正理解承包制的意义,只知道多干多得,干不好挨扣(奖金),我开始克服“班上大松心,干活慢腾腾,吃着大锅饭,当个大头兵”的心理。后来,随着承包制的不断完善、强化和一系列的思想教育、作风锻炼,我认识到,我们首钢承包制好就好在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处理得好,而且都是“一年早知道”。这时我打心眼里承认,我们工人既是劳动者,又是企业所有者,还是劳动成果的分享者;我们既是在为国家做贡献,又是在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努力干。这样,我产生了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技术素质的迫切要求,树立了争当优秀轧钢工人的坚定信念。
我入厂时只上过一年初中。1982年我通过在厂自学,取得了初中语文、数学的补习合格证。1983年底,我厂从加拿大引进切分轧制先进技术,在试轧的三四个月内我只休息了两三天,整天吃在厂里、住在厂里,根本分不清上班下班。厂领导见我这么拚命干,用专车送我回家,强迫休息,可我放心不下,第二天又挺着虚弱的身子回厂上班。经过我们的艰苦努力,切分轧制4个月就达到了设计水平。从这时起,我决心要把有关轧钢的知识都学到手。于是,我买了几十本关于轧钢的技术书籍,下班回家边哄孩子边看书。晚上等家里人都睡觉后,再结合书上说的和我们实际做的写总结、作笔记。1984年4月,我学习轧钢孔型系统以后,针对我厂每天发生10来次红钢不进切分轧机的故障,向技术科提出了修改孔型的设想。这一改,真的基本杜绝了故障。几年来,我提出革新、改进的建议30多项,为发展生产贡献了力量。
这几年,我们首钢有许多新项目陆续投产,我厂一些骨干被抽去支援新厂,新上岗的同志技术上一时难以适应。我感到作为一名老轧钢工,有责任把有关切分轧制的经验教训传给他们。于是,我决心把自己参加切分轧机安装、试验、改进和操作调整的体会写出来。几年来,我几乎没静心看过一次电视,全家没有进城玩过一回。可以说,写书成了我的第二职业。至今我已写出86万多字的轧钢切分技术资料,并从中归纳整理成20万字的《小型连轧机轧制技术问答》。我争取年底写完第三册。
首钢创造的企业承包制,把我这样的昔日小农,造就成了现代化大生产的主人。政治上,1986年9月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技术上,我现在已是9级轧钢工;经济上,每月收入从41.54元增加到现在的330元,我的家也改变了“院里柴火垛,屋内四角空”的状况。10年改革使我深深体会到:承包制不仅是符合国情的改革之路,而且也是培养造就人的巨大熔炉。
                 
在首钢,不只是巴云孝一人在变。他的变化,可以说是首钢职工队伍变化的一个缩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