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5阅读
  • 0回复

大海边,站着个孙世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03
第2版(经济)
专栏:

  大海边,站着个孙世明
新华社记者 张持坚 通讯员 徐国春
刚从深圳和港商洽谈业务回来的孙世明,被我们撞上了。交谈不到5分钟,他翻开办公桌上厚厚的一摞材料说:“我们在考虑建个养猪场,这是养猪业很发达的丹麦刚刚给我寄来的养猪资料。”又谈了不过三两分钟,有人进来报告:“你要的美国猪肉罐头样品邮来了。”孙世明接过4个贴着红色商标的罐头,说道:“给美国客商发个电报,代我表示感谢。”
一种气氛不由感染了我们:坐落在佳木斯市东南郊的这间不大的办公室,和外面的世界相连!
是的,孙世明现在和世界上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家罐头食品厂保持着联系。他是佳木斯肉类联合加工厂厂长,他气度不凡地说:“我的参照系,就是这些发达国家的同行!”
话说得有多硬气。可倒退三年呢?
那时的佳木斯肉类联合加工厂,就像个迷路的孩子,由于猪少,主要靠杀猪过日子已经过不下去了,有个罐头车间,可一直赔钱——工厂向何处去?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1985年3月,45岁的孙世明调来当厂长了。他在大学学的是机械制造,和肉类加工不沾边,但他懂管理,尤其是一本本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书籍,好像一次次把他领到了大海边,视野,极大地开阔了。
他到罐头车间作调查,算了几笔帐后说,做罐头不赔钱,赔钱是因为管理没跟上,劳动生产率太低。
人们不信。孙世明就制定新的工艺操作流程,实行工资和产量、质量挂钩的分配原则。结果,设备没变人没增,每班生产罐头由0.7吨逐渐上升到5吨、8吨、9吨,以至15吨。
大伙开了眼界。那年,孙世明接了生产700吨出口清蒸猪肉罐头的任务。起初有人担心完不成,说从来没干过这么多。可到年底,实际生产了971吨,年末有帐可算了,不仅没亏,还盈利60万元。
工厂的方向明确了,以生产肉类罐头为主。可是,国内当时一些肉类罐头厂不太景气,孙世明把眼光伸向国外。他看到的是,国际市场上肉类罐头有多丰富!他眼红,他在思谋。他看到一份美国资料,说用锡焊接食品罐头容易污染食品,对人体有害,要代之以“高频电阻焊”。他知道这是发展方向,立即拍板,引进这项新技术。
1986年5月,这位农民的后代,第一次飘洋过海,踏上了意大利和瑞士的国土。他睁大眼睛,贪婪地观看同行业厂家,看商店货架上那琳琅满目的各式罐头食品……眼前这个繁华的世界,使他的思想在开化,在升华。“人家已经发展到这个模样了,我们要追,要赶!”他焦急地向同行的伙伴感叹。
如今,黑龙江省第一条“高频电阻焊”生产线,已在“佳联”欢快地运转着,微机管理也延伸到工厂的各个部位。
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出口比重加大,使“佳联”成为国内罐头行业的“新秀”。然而,孙世明“不以为然”,他胸中思涌如涛。他知道,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不小。1987年8月,他再度出访,在联邦德国和丹麦活动12天,马不停蹄地看了23家罐头厂。回想那次出国,他说:“相比较,我们基础差,想一步赶上发达国家不可能,但是观念上必须一步到位、强化管理和不断追求新技术。”
他从这两个国家引进了西式火腿生产线和对肠生产线。1988年7月设备到厂,9月便生产出合格产品。“国际市场变化快,不抓紧就会失去机遇。”孙世明告诉我们,目前300多吨西式火腿罐头和50多吨对肠罐头正源源运往苏联。我们品尝了这两样新产品,一致称道“味道好”。孙世明不无自豪地说:“我们已与国外同类产品作了比较,不仅不差,某些方面还超过了他们。”
正聊着,一份报表送到了厂长面前,话题便转到了表上的数字。孙世明介绍说,工厂当天的产量、成本和利润,当天就计算出来,哪儿出了问题,或产量低了,或成本高了,马上就能发现,采取措施解决。他还说,现在从干部到工人,一天干下来,是挣了还是赔了,扣去成本能挣多少,人人心里都清楚。
管理强化了,效率也就提高了。1986年“佳联”生产罐头3000吨,盈利106万元。1988年已生产罐头6000多吨,盈利超过400万元。出口创汇额1986年为280万美元,1988年已达到800万美元。
孙世明很忙,两位日本客商千里迢迢赶来,正等着和他洽谈开发蘑菇罐头的事宜。我们向他告辞,他说,国门已经打开,他的目标是要在世界同行中占一个位置……
我们告别了孙世明,但连日来,眼前不时浮现出孙世明站在辽阔的大海边……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