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替阿英找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05
第8版(副刊)
专栏:

  替阿英找书
江澄波
经过十年动乱,我幸亏保存下几封阿英同志给我的信,其中一件写道:
“澄波同志:寄来《东游纪念》等书已经收到。……《东游纪念》中有一册收当时留学生爱国运动文献不少,殊可贵。应该谢谢你的帮助。……我最近不得南下,但无论如何终会南来一次,到苏当奉访并面致谢忱。弹词目,晚清诗文集目,今后也想整理出来。匆致敬礼!阿英,十三日”
这里摘录的是阿英同志在1962年3月13日写给我的信。当时我经常到苏北泰州、兴化、盐城等地访书,那次收到了一部晚清时印的《东游纪念》,把书寄去后,他对此书作了很高的评价。
我与阿英同志的交往,是由周贻白同志介绍。1958年我们从洞庭东山收购到一批晚清时期用土纸和油光纸石印的《游戏报》、《飞影阁画报》、《图画日报》等。那时贻白同志家属还在苏州工作,因而他在假期就从北京回苏州探亲。每天下午常来书店,这些画报被他看到了,就叫我暂为保留,他立即给阿英同志去信。大约过了三天时间,就接到从北京发来“画报决购”的电报。速度之快,出人意外。从此,他就经常来信提出拟访书目和具体要求。他所要的不是宋元明刻和名人钞校本,而是一向不为人们注意的晚清时期铅石印本小册子。包括笔记、小说、弹词、唱本、报刊杂志、诗文集等。由于连续不断地为他提供了大量的图书资料,使他很高兴,一再提出要亲来苏州的愿望。
就在那年6月15日他来信告诉我:“一个月来连跑了大同(云岗)、太原、洛阳(龙门)、西安四个地方,前晚才回家,……所走四地,只买了几本极普通的书。若再动身,可能就是南下了。”由此可以看出,苏州古旧书店对他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后来他购买了不少《竹枝词》,准备编一汇集。此时我正受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之托,大量收集明清人诗文集,因而利用抄写书目之机,顺便翻阅一下内容,如果诗中有《竹枝词》就抄下寄给他。日积月累,数量较多,使他很兴奋。他以感谢的心情,赠予我他自著的《雷峰塔传奇叙录》、《鸦片战争文学集》、《反美华工禁约集》等书。扉页上还写上我的名字和他的亲笔签名。可惜“文革”期间书被掠走,至今下落不明。
我和阿英同志不仅仅是读者和营业员的关系,实质上可以说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有一次我在浙江收到一部清初刻本、简社主人著的《麟阁待传奇》,想进行转抄,去信征求他的意见,他很快给我复信,并十分谦虚的建议我就近请范烟桥先生看一下。同时要我注意一下,内容如果涉及李闯部分而又太坏,最好能加以斟酌,然后决定是否传抄。还有清人吴嵰所著《红雪山房集》,他告诉我有嘉庆时初刻本和后来重刻本两种。按一般讲,当以最初刻本为佳,但其内容无鸦片战争诗,所以从使用资料来说,仍以后者为好。
苏州洞庭东山的大户人家,从古以来,男主人大都外出经商,家属深居闺中,以看弹词小说为消遣,有的还自己抄录,因而在民间保存着大量的清代乾嘉时坊刻和抄本弹词。惜乎由于为时已久,整部全的已较少,残本则在建国初期流出尚多。为此我将陆续收得之书,保存下来。有一次在信上提到了此事,他如饥如渴地希望这批弹词能让给他,作为整理《弹词目录》的重要参考资料,最后终于如愿以偿。
由于他工作繁忙,南下的计划一直没能实现。1976年10月2日他悄然来到苏州,刚下火车就提出要去苏州古旧书店一走的愿望。翌日来到书店,问及江澄波,不料我已下放苏北,先生遂悻悻而去。返京不久即与世长辞。我未能见到他最后一面,实为终身憾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