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阅读
  • 0回复

不拘一格出杂文——读“风华杂文征文”一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06
第8版(副刊)
专栏:

  不拘一格出杂文
——读“风华杂文征文”一得
秦牧
人民日报文艺部和贵州风华机器厂联合举办的风华杂文征文活动,历时三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人民日报上刊登了应征的61篇杂文。据编辑同志说,这是从7000多篇作品中精选出来的。7000∶61,这个比例既说明拔萃之作的精采,也说明爱写杂文者人数的众多,又说明爱写杂文但却未能很好掌握这种文学形式的大有人在。听说将来得奖的和已经刊登的作品要辑成一书出版。这样的精华杂文集,就不但可给杂文爱好者以观览,也可供杂文习作者观摩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面的“石头”,含有“美玉”的肯定不少。据我所知,这次的杂文征文活动,从应征者的众多、入选文章的数量、受奖面之广、奖额之高等方面来看,大概是五四运动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了。民主兴杂文盛,这次的征文活动,也许可以视作报晓晨鸡,亢声的一唱。
作为评委,我遍读了那已经刊出的杂文。阅读的过程,一方面固然得进行评选,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体现了一种学习。读毕之后有些什么感想呢?一是得益不浅,“小的这厢有礼了”。二是它们的内容风格多姿多采,的确很可玩味,名家固然有些写得很好,但是群众来稿中的出类拔萃者,毋宁说更加精彩。“人多出韩信”,“好汉难抵三把手”,“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些俗谚和格言,不期而然地涌上我的心头。三是这些杂文抨击的时弊,虽然涉及好些方面,“官倒”现象却是一个突出的重心。这种群起而攻之的现象,应该视作是对贪污受贿和不法分子的舆论制裁,也是盼有更严格的立法和执法的一阵边鼓。
纷繁的内容要求丰富的形式,“量体裁衣”,“衣型”哪能一律?现在有不少杂文习惯于引一段古书典故之后,发挥几句议论,交卷大吉。有人喻之为“杂文家穿着蟒袍玉带厚底儿靴”,虽然这种写作形式自有它一定的位置(任何表现手法都是应该容许的),但如果习为常规,形成程式,却就不无可以议论之处了。从这次发表的征文看来,内容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这是很能够给人们以启发的。
在文学形式中最偏重于说理的杂文,本来形象性一般是并不怎样饱满的。这次发表的征文中,有好些却采取了故事小品的形式,把文章写得丰腴,“骨头”都被饱满的“肌肉”盖起来了。例如《阿Q真地阔了起来》《美食家自白》《“弄潮儿”简历》《小贩说奇》《庄周买水》等篇,就是这样,在绘声绘影的描述中,寓理论批判于其中,这类作品使杂文的文学形象性大大增强起来,很值得玩味。
有一些作品,从十分平常的事象说起,娓娓道来,层层深入,终至于阐释了很深刻的道理,令人赞赏。例如《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蚯蚓现象》、《穷拔高与伪科学》、《还来得及》等篇就是这样。这类阐理性的杂文,也大有看头的。
还有一些作品,或正题反作,或谈笑风生,而在嬉笑怒骂之中,寄寓了另一层的意思,令人深刻感受到讽刺的力量。例如《令人艳羡的职业》《活着的滋味》等,就是这样。
我个人以为,杂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多采多姿,不拘一格,鞭挞的,讽刺的,歌颂的,阐释事理的,描绘风物的,都应该有,手法大可纷繁多样。一句话,应该不拘一格出杂文。有人以为杂文只有鞭挞讽刺,别无他道。一提歌颂性的,就以为必然会粉饰太平,而杂文决不应该有“媚骨”。我并不认为歌颂性的杂文必定是媚骨的产物。问题是看你歌颂什么,是否恰如其分,是否体现真理。歌颂彭德怀正所以批判压制民主的现象,歌颂张志新正所以鞭挞当年倒行逆施的丑类,这有何“媚骨”?
发表的应征杂文,我对多数都很赞赏,但并不是对任何一篇都投赞成票。我认为有个别作品,说理并不周密,有的还存在着以偏概全的缺点,“网眼太疏,鱼就溜掉了”。只有严密周到的说理,逻辑的力量才能够使人非面向真理不可。
民主兴,则直笔的杂文兴,民主不足,则曲笔的杂文兴。民主气息奄奄,直笔曲笔的杂文都没有了,那就是无声的时代。无声的时代,必然有地火在奔突,有风暴在酝酿。证之历史,这类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我国的民主正在步履艰难地推进,蒸馏水般纯净的社会既然永远不会有,那么就该让杂文兴盛起来吧?我想,这次人民日报的风华杂文征文活动,应该是杂文日渐兴盛的一个信号。如果有人说过头话怎么办?没问题,大家来一场思想交锋就是了。
                    1988年11月末于广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