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孔乙己的自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06
第8版(副刊)
专栏:

  孔乙己的自嘲
葛栋玉
唉,我老孔出名有70多年了,这名儿,也出得梆梆价响。气恼的是,国人们每每谈起我来,常要絮叨我在鲁镇酒店里涨红脸的那几句争辩:“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于是乎,如同当年取笑的人一样,要亮出几声格格的笑声。
我说诸位莫再取笑,70多年来,你们就不觉得这事儿有点蹊跷?就连“回”字有四种写法都了然的老孔,难道会真不晓得“偷”与“窃”的个中三味?“偷”也好,“窃”也罢,不都指的是趁人不知道拿人东西这种勾当么,这有什么说不清的。倒是那弦外之音,被列位忽视得太久了。
有人说,地球上的人类语言约有八千种,而衡量一种语言发达不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看这种语言里的同义词丰富不丰富。照此说来,国人们使用的汉语,自然是发达得无与伦比了。单是“死”这件事儿,就可以列出:“亡、毙、永别、咽气、仙逝、呜呼、上西天、挺了腿”之类百十来个词儿供人挑拣。此乃创造委婉之语的基础,也有利于光大发扬搽粉上吊、死要面子的精神。于是乎,当着傻子谈呆子,可以说“他不大聪明”。为什么独独取笑我老孔时,就甩出个尖刻刺耳的“偷”字呢?!
唉,取笑就取笑吧,也怪我当年口急了点,就抓了个“窃”字来挡牌。果能从容从容,请“找”字来才是上好的计策,“找书不能算偷,……找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如此一粉饰,较之“偷书”、“窃书”顺耳多了。
什么?又要取笑,这可就是你少见多怪了。诸位不见现今的国人们:盖房子找砖,打家具找料,端上相机找胶卷,开起摩托找油,借了书去找(不花钱)复印机,收废铁的公路面上去找阴井盖儿笄水槽;雁过拔毛的说“找”,顺手牵羊的说“找”,监守自盗的也说“找”……
如此之多的“找”样儿,如此之多的擅“找”的人儿,莫不都是我孔乙己的徒儿!荀子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语不失至理。可我老孔不承认“偷”而承认“窃”,总还有一点坦诚劲儿,这“找”又算个什么阿物儿呢?!
噢,对了,还有件事儿诸位想必也知道的。那是一个《为您服务》节目,曾向大家介绍过一种保存烟筒的新方法。说是把烟筒用水洗过后,找点废机油来涂上。这一下可真够瞧的,东南西北、举国上下顷刻之间都在“找”机油,至于这油到哪里去“找”,“找”来的油又“废”到什么程度,这些话茬儿可就不好再刨根问底了。
说破底,究竟什么叫做“找”呢?《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为了要见到或得到所需求的人或事物而努力”。但国人们也另有一种心照不宣的解释说:“找”,就是大大方方体面风光地把公有的物儿化为私有。蹊跷的是,大家谁也不去把这谜底儿说破。就连语言学家们,去编同义词典类辞书,也没能注意到那“找”和“偷”之间,还有一个相似形的等号。
唉,难怪诸位常要拿我取笑了,我也着实应该自我嘲笑一番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