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红线抛向农家女——驻豫某集团军青年军官婚恋观的转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07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红线抛向农家女
——驻豫某集团军青年军官婚恋观的转变
刘敬彬 张国铭
今天,青年军官已将过去向“大城市进军”的婚恋观念渐渐淡化,悄悄把爱情的触角伸向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乡村。去年年初以来,驻豫某集团军117名新婚军官中,有47人与农家“闺秀”结为百年之好,还有48%的未婚青年军官也同“农家女”订下了终身。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姑娘出现了崭新的形象。青年军官们再也不认为找农村姑娘“累赘”、“掉价”。他们不得不对农村姑娘刮目相看了。从上海市郊入伍的某旅政治部正连职干事郝军林,两次进院校深造期间,有4位在上海市工作的女同学写信或托人向他求爱,而他却选中了本村编织工孙爱菊。
四川籍汽车排长薛冰,谢绝了领导和战友给他在河南郑州、洛阳等大城市介绍女友的好意,同家乡一位养鸡姑娘结为伉俪。
“她有现代青年人的思想意识,有一定的经济头脑,能吃苦,会生活,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我很满意。当然,我不是拜金者,不会把金钱作为爱情的砝码。我追求的是她纯朴的内在美。”薛排长提起他的妻子,侃侃而谈。
“你是本科毕业,又是连长,咋不在大城市找个条件好些的姑娘?”我们探问结婚不久的黄俊杰。
“老实说,我也曾有过那念头。找个城里的‘洋小姐’,体面,好看。但我又琢磨着不太现实。”
“咋不现实?”我们冒失地追问。
“我是从农村入伍的,我同小黄结婚,家都在农村,首先不为住房犯愁。她既能种责任田,又能替我孝敬父母。等有了孩子,也不需花钱请保姆。一家人和和睦睦过日子,蛮好的。而城里的姑娘呢,就难做到了。”
小黄的一番话,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可否认,当今青年军官对婚恋的选择,越来越趋向现实。
某师政治部干事吴福生,讲了这样一桩事:在前线参战时,妻子邮去一块残缺的月饼,信中写道:“今天是中秋节,这块月饼我吃了一口,孩子也咬了一口。你吃了它,就算我们全家团圆了。”小吴捧着月饼,心里很不平静。他又说:“她理解并支持我的事业,这是具有优越条件的城市姑娘一般难以做到的。军人的职业选择了牺牲和奉献,农村姑娘也具备这种品质。”
“我一旦晋升到营职,她还可以随军,支持我在部队多干些年。”吴干事自豪地谈了他们的将来。
心灵是思想的闪光板。家在大别山区固始县的新娘王莉客观地说了他们的恋爱史:“同那些城市姑娘比,我是有些差别,但他不嫌弃我。军功章也有我的一半。我懂得这个道理,能够挑起家中的担子,不让他在部队分心,我已作好吃苦与忍受的准备。”
结束这次采访,我们蓦然得出这样结论:把“红线”抛向“农家女”,是目前部队青年军官婚恋观的一大转向,这对部队建设也许会起到积极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