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逛“巴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10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逛“巴扎”
本报记者 李成华
“巴扎”在维吾尔语中是“集市”、“市场”的意思。我敢说,喀什市巴扎之多,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之首。
喀什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被史家描写为“街衢交互,厘市纠纷”,“楼房层列,马龙车水”,是我国西部最早的国际市场。在古代的巴扎上,“奇珍异宝,往往有之。牲畜果品,尤不可枚举。”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维吾尔族早就形成了经商的传统。
去年9月初的一个星期六,我们来到喀什市最大的巴扎——“喀什市综合市场”时,正是西瓜、伽师瓜(一种甜瓜)大量上市之际,只见一堆堆如小丘的西瓜、伽师瓜,几乎占满了专门经营瓜果的广场。伽师县四乡七村的吐尔迪·买买提老汉和儿子阿不都·克里木,头天晚上就雇了一辆大卡车,把自家产的一吨多伽师瓜运来,因此他们占了巴扎门内的一块显眼的地盘。吐尔迪·买买提老汉告诉我,他全家8口人,承包了20亩地,种了10亩小麦、5亩瓜、5亩棉花。我问:“你们生活怎么样?”这位维吾尔老人笑着说:“好啊,太好啦!公社那个时期,我们干一天只有1角钱。如今可不同了,干一天合几块钱,不愁吃不愁穿,天天吃白面馕,还能经常吃上羊肉。”
告别了吐尔迪·买买提父子,我们走到一堆西瓜跟前。一打听,这堆西瓜是疏附县阿瓦提乡三村农民纳塞尔、阿訇、玉素甫三人的。这三位维吾尔农民自己没种西瓜,而是利用农闲到产地收购一些西瓜,运到巴扎来出售。纳塞尔说:“我们三个人合资,一个瓜季,每人能赚四五百元。”
“喀什市综合市场”也叫东门巴扎,据说是亚洲最大的集市。除了农牧产品以外,还有民族用品、日用百货、衣料服装等等,都在这里交易。它每个星期天开集,农闲时的巴扎日有时赶集者高达10万人次。这样的巴扎日,进货量都在80万元左右,成交额30万元。为了鼓励维吾尔农民多生产蔬菜瓜果,喀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规定,运到巴扎的蔬菜瓜果,凡是自产自销的,不收市场管理费,只收几角钱的摊位费。
逛完东门巴扎,步行10多分钟,我们来到吾达力巴扎。这里专门经营小百货,拥有450个摊位,每天都开张,客流量达一万余人次。逛到维吾尔人艾里的摊位前,我指着摆在货摊上的镜子、梳子、指甲刀、扣子等小商品问:“你这些货从哪里进来的?”艾里回答:“主要是从浙江义乌县进来的,也有从北京、上海、广州进来的。”我又问:“生意如何?”他回答:“还好。赚的钱除了能解决全家人的吃穿住用外,还有结余。”走过50多个清一色摆着小百货的摊位,在转弯处,出现一个与众不同的货摊,我们便停下脚步观看。这个货摊堆放着糖果、饼干、点心、茶叶等食品,是个食品专售摊。货摊主人叫买买提·吐尔逊。他告诉我,货源来自上海、天津、广州,本地产品很少。我问:“销路怎么样?”他说:“销路还可以。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就连我们维吾尔族有些人在喝奶茶时也要吃高档的饼干、点心。”告别买买提·吐尔逊后,往前走,在我们面前出现十几个专售小刀的货摊。货摊摆着、挂着各式各样的小刀。这些小刀做工考究,刀体平滑光亮,有的刀柄镶嵌宝石,有的镶嵌金银。如果你买上一把,还给你配上一个轻巧的刀鞘。维吾尔小刀,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要用品,又是令人喜爱的工艺品。一位名叫阿不都·买买提的摊主告诉我,他一直是制作小刀的,现在是自产自销。穿过小刀专售摊巷,又走过卖服装的摊巷,转过弯,我们来到专门卖靴帽的一条巷子。这里有维吾尔的小花帽,还有军便帽;有皮鞋,还有牧民们喜爱的靴子。依明·买买提老汉是位靴匠,在摊位上现做现卖。我问:“您做的靴子销路怎样?”他答:“够吃够穿就行了,我向来不考虑销路问题。”
逛完吾达力巴扎,横穿一条大街,来到安江巴扎。安江巴扎的全称为“安江热斯特工业品市场”。因为经营的大都是高档商品,群众送给它一个外号叫“香港巴扎”。巴扎内的各个货摊上陈列着各色各样的衣料、装饰品、结婚用品、服装等,真是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到这个巴扎摆摊的大都是维吾尔人,其中还有少数妇女。海日尼沙汗告诉我,她是在1966年开始经商,当时是偷偷摸摸干的,直到1979年才正式持执照经商。看完海日尼沙汗的货摊,我们挤过几堆人群,来到比较清静的货巷,发现在一个货摊旁坐着的维吾尔小伙子正在读英语课本。他叫阿不都维力,23岁,中学毕业后没考上大学,自谋职业,成为贩卖服装、衣料的个体户。因为巴基斯坦商人和到喀什的外国旅客都要到“香港巴扎”买东西,为了做生意,年轻的维吾尔商人便学起了英语。
如今,喀什市从事个体商业的人已达7000余人,其中85%是维吾尔人。可以预计,随着进一步改革开放,维吾尔的个体经商户还会增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