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凝固”变为“流动”——山东单县酒厂深化改革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11
第2版(经济)
专栏:

  “凝固”变为“流动”
——山东单县酒厂深化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 段心强
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三铁”的弊端在于“铁”。凝固的,动不了,也活不了。山东单县酒厂深化改革,用优化组合化“三铁”,使凝固的变成流动的。真灵,一下子把企业搞活了,去年185万元利税承包指标,实际完成270万元。
    “流域”之一:干部——工人
你是工人,对不起,再有本事也不能提干;他是干部,有规定,再没能耐也不能叫他去当工人,要不跟你闹个没完——单县酒厂党总支书记孙继善一直被这个“紧箍咒”勒得头痛。改革的巨手给他摘去“紧箍咒”,他和其他领导人一合计:搞优化组合,砸烂“铁交椅”,让干部与工人间相互流动:工人有能力,哪怕是临时工,也可当干部;干部相形见绌,就去当工人。而且经常组合,不断流动。
经营科长黄德清,能力不算大,为人倒厚道。20多年的干龄加在一起就是资本,当上厂里中层领导干部。他很知足,整天乐哈哈地多为人,多开路,在工作上花的功夫不够。有一次,因为瓶子没备好,影响厂里收入几万元。厂长组阁时,请他让出了位置,到库存科当工人。这一下,安全感变成了危急感,几十年形成的慢节奏突然加快了,他现在忙了库里忙库外,帐目搞得井井有条,东西放得整齐有序。用他的话说:要竞争下一届的科长、厂长。
临时工丁书印,嘴一份子,手一份子,有技术,会管理,大伙服!可他们酒精车间老主任虽有资格,但不会管理,又怕得罪人,出酒率只有36%。厂长组合车间领导班子时,让丁书印取而代之。丁主任大显身手,在车间里重新组合,包到班组、个人,使大伙有风的使风,有雨的使雨,打破了“热轧油,冷出酒”的常规,在三伏天,把出酒率提高到43%。一个班一个月就多出一吨好酒,节省粮食,也降低了成本,都满意!
    “流域”之二:就业——待业
工人有个传统心理:进了厂,吃上商品粮,就像种上铁杆高梁,旱涝保收,等于入了“保险公司”。因此,一些人干活不保质,也不保量。只要没大错,谁也不能把谁怎么样。单县酒厂在优化组合中规定:不管是谁,组合上,干;组合不上,自己又找不到地方,就待业。而且,要让待业者保持在百分之几。
六级白酒工魏秋勇,转业军人,还是个党员。他把资格当资本,光耍嘴皮子不干活,而且还影响别人干。车间主任搞组合,请他自找职业。全厂没人要,他待了业。没活干只发生活费,有工作也是当“补丁”,干杂活,领计件工资。他认为这是故意叫工人丢人现眼,四处告状。可领导当面锣,对面鼓,明打明敲:“你说得对!让一部分工人待业,就是叫那些相比之下不合格的工人有压力,变动力,比着干。”他看没“招”了,便老老实实当“补丁”,拉料、打杂,叫干啥干啥。都说:“老魏变了!”
待业队伍也不是铁的,有些人改变了劳动态度,或者提高了技术,便流向生产岗位,顶下那些相对落后的工人。老白酒工杨树清,有本事不使,油得很,待业后思想触动很大,一方面深刻检查,同时甘当“补丁”,烧锅炉也很认真,决心立功补过。车间主任把他要去当班长,他认真操作,要求严格,生产出“陈酒”、“半月台”等名酒。
    “流域”之三:高薪——低薪
过去,干部、工人到年头涨工资,想多也多不了,想少也少不了,铁的!因为干多干少一样钱,大都不好强争胜。单县酒厂在优化组合的基础上搞定员承包,在什么岗位领什么工资,干多少活拿多少钱,每个人每天的收入都在高薪与低薪间流动。
薛军民原是四级工,每月的基本工资80多元。由于干得出色,被组合成车间主任,马上领车间主任的工资,每月120元上下。干一段时间后,又有了更好的主任人选,他下去当工人,根据承包合同,他每月工资不等,平均90多元。干一种工作有一种收入,公平合理,因此都加紧学习,使劲工作,尽量争得个重要的岗位。
定员承包后,你增人、减人都不管,只要按要求完成生产任务,就按合同给钱。宋福彦带的班9个人,有段时间因两个工人家里有事不能上班,他们没有加人,7个人干9个人的活,酒的质量和产量都不差,车间便按9个人发钱,每个人每月多得50多元。另一个班私自增加两个人,车间也不多发工资,每人每月收入减少40多元。每个车间、每个班组、每个人,每个月的收入都不一样,都在高薪和低薪之间浮动,调动了全体干部和工人的积极性,劳动生产率提高30%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