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舞蹈和生命价值——记舞蹈家华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11
第8版(副刊)
专栏:

  舞蹈和生命价值
——记舞蹈家华超
史大里
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1988年中国舞剧观摩和研讨会中,北京军区推出了华超创作主演的一台新作《曹禺作品印象》。以当代大学生为主的观众反响热烈;专业评论却各持一端。赞美者说:这是突破性的成功,贬斥者曰:这叫什么舞剧,看不懂。而华超说:中国的舞剧要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以科学的思维去进行,以往的创作心态太拘谨了。
华超,1971年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成绩优异。但是,个子矮小成了男性舞员的致命弱点。
他被分配到京剧团去跑龙套。总算前线歌舞团副团长徐冰克慧眼识才,让他穿上军装,回到舞蹈本行。
1980年,当全国舞蹈界的精英云集大连市参加首届全国舞蹈比赛时,华超成为耀眼的几颗新星之一。他把娴熟自如的高难技巧化为全身的表情动作,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无畏战士的形象。他参予创作并主演的男子独舞《希望》,凝炼出承受了十年痛苦的中华民族的心理历程。23岁的华超成为成年男子组冠军。
一旦成名,鲜花、赞美、出国访问成了家常便饭。面对这些,华超总是一副散漫的常态,他把理想的种子播在教室、排练厅里。1984年华超与伙伴胡霞菲,在歌舞团和军区文化部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现代舞实验小队,进行教、编、演完整体系的实验,创作出了《繁漪》、《青春》等一台中国现代舞作品。1986年这台舞蹈作品专场晚会在深圳体育馆演出,十块钱的票价也抢售一空。
华超也伤心气馁过,但他逢人便说:我还是改革年代的幸运儿。他又从前线歌舞团到了战友歌舞团。他今年31岁,在而立之年他更对社会和自我都充满自信。来到北京后,他很快又确立了新的课题:对“五四”以来的优秀文学名作改编,继续抓住反封建的主题,取中国现代舞的形式,由11个演员演出一台三部曲式的中小型舞剧。《雷雨》是人物性格印象;《原野》是人物心态印象;《日出》是人物情绪印象。三个侧面溶合于一个凝重的主题;特殊的结构方式;不依赖现有的舞蹈素材和技术规范,完全从主题、立意、人物出发提炼创造舞蹈语言。三个作品既有内在统一的格调又有各自相异的处理。
最近,华超已被香港舞蹈团特邀为客席编导,与该团艺术总监舒巧合作排练神幻题材的大型舞剧《日月恋》。他认为:生命的价值不在最后的亮相和定型姿态而在于创作的过程,因此,他十分乐意把过程中的感悟奉献给读者和观众。
(附图片)
图为华超(左)编演的《雷雨》。 吕醉陶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