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值得注意的“体外血液循环圈” 沈阳“金融波动”思索录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12
第2版(经济)
专栏:

  值得注意的“体外血液循环圈”
沈阳“金融波动”思索录之二
新华社记者 何大新 沈阳日报记者 陈大光
银行现金锐减,同样困扰着沈阳市。据权威部门估计,目前流散在沈阳群众手中的现金高达十几亿元,约占全市现金流通总量的80%以上。
如果把货币流通喻为经济血脉,那么大量的现金流散在社会上,对商品量尚不充裕的市场构成一种严重威胁,而且对银行本身也是一种“失血”。由于现金缺乏,有段时间不少企事业单位连工资、奖金的发放都被迫拖延。
面对金融界“失血”,有人瞪大眼睛在寻找票子流散的踪迹,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高级经济师孙学彬认为:银行之所以“失血”,除了储蓄额下降、一些企事业单位设小金库坐支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缘故是,在银行体外近年出现了一个新的现金循环圈。为了把问题阐明清楚,孙行长画出一个现金流程图。改革前我国消费现金的基本渠道是:
国家(通过银行)发工资→国营或集体商店投放商品→现金回笼到银行→国家再发工资。
孙学彬把这一循环圈称为银行直接监控下的“自体血液大循环”。这种循环,从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后到如今,一直沿用了30多年。无疑,它是产品经济的产物,适应了所有制形式、流通渠道、消费结构都非常单一的旧格局,因而以往它运转起来虽然缓慢、呆滞,但轨迹清楚,比较平稳,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万象更新,色彩纷呈,一个耀眼的景观是私营经济异峰突起。据有关人士估计,到1988年11月,沈阳城乡从事工、商、运的个体户已8.7万个。他们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基本上是靠现金运转,而很少像国营或集体企业那样动用转帐支票。这其中当然有“秘诀”。沈河区五爱街服装批发市场一位个体户说:“我到工厂进货,大票子刷刷点过去,货马上装车,而且价格能优惠一两折。”南站地区一个运输个体户司机讲:“用现金修汽车不用排号,保证修得又快又精,还能省下千八百块。”现金比支票灵通如今是公开的秘密,道理很简单,动用支票必然要落账,而现金可以“账外飞”,单位可漏税,个人也能抽头。另外,银行在服务方式上也欠佳,营业时间短,大额取款难,常比个体户活动的节奏慢半拍,这也使不少人宁肯不要那点利息,也要把钱放在手里,以便随时使用。据工商管理人员介绍,沈阳市普通的服装零售户一般都有四五千元以上的周转现金,高档服装批零兼干户一般都握有十万八万的现金。一些大户经常雇用保镖,携二三十万元巨款往返于沈广(广州)、沈沪(上海)之间。据估算,如果按平均每个个体户持现金4000元计算,那么沈阳全市私营经济占有现金就高达3.5亿多元,比全市1000多家国营企业占用的现金要多得多。此外,全市无证商贩和从事第二职业的职工总计约有10万之众,他们在经营活动中握有的现金数额也相当可观。
再从居民消费现金的流向观察。过去国营或集体商业一统市场,商品交换回的现金绝大多数必然要回笼到银行。而如今私营买卖在许多市场的地盘在日益扩充。如蔬菜全年60%—70%来自个体摊床;蛋、禽78%—90%、肉类50%以上来自农贸集市,至于个体饭店的商业门点和营业额更是超过国营和集体企业十几倍。居民与个体户之间的买卖全部是现金交易,这样就出现了另一个现金循环圈:
个体户用现金采购商品→商品投入市场收现金→现金再用于采购。
这个“血液循环圈”游离在银行体外,银行难以监控,你严肃财经纪律也好,强化现金管理也罢,对它都毫无约束力。非但如此,这个“游离体”还能采用正当的手段(如个体户用投放的商品将银行发放出的工资、奖金、补贴等项现金收取来),或非正当手段(如帮助企业用支票套现金,用现金套购专控商品等,将企业现金引流出来),致使银行体内的“血液”不断渗漏,而体外“循环圈”的血液不断补充,“游离体”不断加肥。
银行体外流动的“血”如何回流到体内?不少金融界人士都在深思:
建立大额现金储蓄所,以方便私营业主存取?
发行比现行支票更灵活的现金证券,使个体户无需腰缠万贯,可在全国各地随时通兑或交换?
以贷促存,多存多贷,吸引个体户来银行立户?
总之,银行“失血”严重的问题,既反映了当前经济工作中的问题,也提出了金融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课题。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