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企业家的新知己——贵阳市工人文化宫为经济服务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12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企业家的新知己
——贵阳市工人文化宫为经济服务纪实
刘茜
50年代初建起的贵阳市工人文化宫,到了80年代如果光靠“说、拉、弹、唱”开展服务,显然已失去了魅力。这个全市职工的文化活动中心目前把视角从“小文化”转向了“大文化”,从单一的文艺服务扩展到了经济服务领域。
    供货合同在歌舞场上拍板
改革,使企业有了自主权,却也产生了一定的盲目性。在当前政府行政性管理被削弱、企业自治体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政企之间需要一个能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对内对外实行有效服务的中间组织。一些经济学家的思考,启发了贵阳市工人文化宫。1988年元月,在贵州省、贵阳市领导的支持下,文化宫成立了“贵阳地区厂长经理联谊会”,开始了文化服务向经济领域渗透的尝试。
贵州铸压厂厂长韩中治刚入会便向文化宫诉苦:钢材是“官倒”的俏货,厂里离了它就得停产,可现在已经是“寅吃卯粮”了!没想几天之后,3326厂的库存钢材竟送到了韩厂长面前。原来,是文化宫为他们沟通了信息,无偿提供了方便。
夏初,贵阳地区电力紧张,供电部门采取分片停电的办法,缓解燃眉之急。贵州铝厂因停电经济损失6000万元,厂长孙生军急得挥泪向文化宫求援。几天后,供电部门领导和著名书画家受文化宫之邀来到铝厂慰问,亲眼目睹了大量电解铝因停电而报废的现场。供电部门领导当即决定铝厂今后不在停电范围之内。一次,在文化宫举办的联谊晚会上,贵州电器厂厂长与贵州铝厂厂长当场达成了一年的供货合同。电器厂厂长在合同书上签字时,激动地说:“没想到我们花了很多冤枉钱都没解决的铝锭材料,竟在歌舞场上迎刃而解。”
    一张小报沟通了供需双方
的确,由于在供需关系尚未理顺,“官倒”的盘剥、“关系网”的制约,给企业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使本来能解决的问题变得复杂化。有鉴于此,文化宫决定及时搜集国内外紧俏原材料的产供销情况,及时统计各入会厂家的多余物资和急需物资,将其一并定期公布在《厂长经理信息导报》上。目前,通过这一形式解决原材料困难的厂矿已有十几家。多年来,贵阳地区厂矿之间的债权债务比较混乱,为使长期拖欠的资金能尽快用于生产,文化宫成立了“债权债务公司”,承担起清理债权债务的职责。半年多来,已有30多家企业的债权债务问题得到解决。
    凝聚改革意识的“思想沙龙”
过去以工人为活动主体的文化宫,现在经常被企业家们包围了。文化宫的同志感到,高层次的战略性服务必须跟上。他们曾先后6次请经济学家与企业家座谈,共商企业发展的战略、研讨经济发展新趋向。在文化宫创办的《厂长经理信息导报》与《贵州集体、个体经济报》上,“管理研究”、“企业论坛”、“承包辨析”等栏目,成为企业家们探讨改革、切磋管理的理论阵地。企业家们感到,理论研究不仅能解决生产问题,也提高了自我的素质。他们把文化宫比作凝聚改革意识的“思想沙龙”。
为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1988年初,文化宫成立公关科,使贵阳市400多人受到了公关培训。年底,文化宫选送了全省第一支公关劲旅参加“全国首届公关小姐、先生大奖赛”,居然捧回了3个奖杯,并为茅琼酒厂和息烽酒厂的产品进入东南亚及港澳作了极好的宣传。
比较封闭的贵州企业界开始打开了一扇扇门窗。
最近,珠海电视台在这个文化宫办起了驻西南记者站和办事处,预计今年将有十几种产品通过这一渠道进入世界市场。
现在,贵阳市工人文化宫在省里和市里纵横捭阖,举足轻重。职工文化事业主动为变化了的经济基础服务,找到了自己新的位置,取得了服务的长远效应。
这,正是贵阳市工人文化宫在新形势下的新收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