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生命在大海中闪光——追忆成钧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12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生命在大海中闪光
——追忆成钧同志
赵启民 朱云谦 谢雪畴
在和平的岁月里,老战友时常相聚,每见彼此俱还健在,便觉有几分安慰,一旦遽尔永诀,顿时便有一种不可追回的痛失之憾。成钧同志的逝世即是一例。这并不仅仅因为他是我们的战友和同志,而是他的高尚情操和磊落人格,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思念。
土地革命战争的风暴,把年仅16岁的成钧同志卷进了创建洪湖苏区的历史狂飚之中;红军游击战争的烈火,熔铸就成钧同志叱咤风云壮怀激烈的战斗风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勇猛果敢,屡建战功;解放后,他作为空军副司令员,为国土防空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这里仅就成钧同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严守纪律的事迹回忆几例。深居高位的成钧同志,进城3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联系群众的无产阶级本色。在退居二线以前,他坚持长年下部队蹲基层,每到一处,部队的营房、阵地、油库、洞库、仓库,地下指挥所,无所不去,无所不看;就是不住高级招待所,不游山玩水,不采购土特产;更不用说请客送礼,大吃大喝,捞“纪念品”之类的不正之风了。他因健康原因早已不再饮烈性酒了,有次在某部检查工作时,饭桌上摆了两瓶茅台,他要把酒撤掉,部队首长坚持不依,他便让秘书按市价付了酒钱,算他“请客”。事后还要让秘书交验收据。有一年他到燕山口检查一项国防工程。工地上风沙大作,清寒彻骨,他却住在工程兵连队的帐篷里过夜。驻在附近的陆军某师正是他过去工作过的“老五旅”。该师师长政委闻讯赶来工地,恳求老首长住进师招待所去避避风寒,被他婉言谢却。为了避免该师再来邀请,第二天清晨便驱车悄悄离开工地。不料该师早已派出干部“哨兵”,守候在几处路口。“老首长不来老部队一趟,今天出不了我师防地”。他被“武装邀请”去该师吃了一顿早饭。从1973年重新出来工作到退居二线以前的九年中,每年的春节佳日,他都是在北京郊区的连队同战士们一起度过的。七十大寿是在某导弹师里过的,当日该师首长让炊事员做了个“寿鸡”,端上饭桌,“表表心意”,遭到他的严词拒绝,结果鸡让随行人员吃了。他的专车从来不许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随便使用;但是秘书公务员的父母来队,孩子生病,爱人分娩住院,他都要亲自派车接送。他对身边几个从农村入伍的公务员,总是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文化,责成秘书“包干”教学,条件具备的便让报考军事院校,培育成材。重病期间,他生活上亟需有人照料,组织上打算把他过去最满意的一位公务员调回来当秘书,他得知这位同志已从军事院校毕业,即将进入领导班子,便断然否定了。
成钧同志对家属子女一向严格要求,不许有特殊化表现。1975年他的小儿子应征入伍,军务部门通过秘书问问“首长的意思,到什么地方去合适?”成钧同志严肃地回答:“该去哪便去哪里。一定要征求我的意见么,就去甘肃吧,那地方艰苦”。小儿子在甘肃一处荒寒的靶场里服完了兵役。他对子女的工作安排,住房困难,升迁调动等事,从来没讲过什么话。在他生命弥留之际,对自己的身后事遗言三条:一是丧事从简,不要惊动党中央和军委首长,免得干扰他们的工作。二是家属不要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不给组织添麻烦。三是骨灰不放入八宝山,把位子让出来给别的同志。这种高尚的情怀,实在感人肺腑。他在中央顾问委员会上最后的一次发言中说:“作为一个老党员、高级干部,晚年应该做到严守纪律,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是发自他内心的金石之声,他用自己的一生对这句金玉良言作了最好的注释。也是对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这种高风亮节情操清远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在当前,不是只嫌其少的吗?一个人的生命终归是有限的,只有人民的事业才是无涯的。成钧同志以他火一样炽烈的一生和水晶般皎洁的人品,献给了人民事业无涯的大海,他的一生都溶化在这个无涯的大海之中,他的事业,他的生命,他的精神,他的风格将永远在这大海的波涛中闪闪发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