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葡萄美酒“诺乐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12
第7版(国际)
专栏:

  葡萄美酒“诺乐克”
本报记者 赵绍棣
罗马尼亚的葡萄酒是醉人的。新年前夕,《火花报》和雅西县委的同志安排我们访问著名的雅西县科特拉利农工联合企业酒厂之后,更加深了这一印象。
这真是一个葡萄与酒的世界。放眼远望,垄垄采摘后的葡萄尤如条条褐色的彩带,延伸到丘陵的远方。房间里的装饰都与葡萄和酒有关。门口墙上镶着一个精心雕刻的酒桶盖,正中是罗马神话里的酒神巴库斯,像周围记录了酒厂的光荣历程:1961年获南斯拉夫酒类国际大奖,1966年在匈牙利酒类评比中夺魁,1968年布加勒斯特国际酒类评比时又中奖,在维也纳也曾露过头角。
在这儿工作了30年的总经理莫拉路·瓦列恩丁和总工程师兼党委书记特奥多尔接待了我们。科特拉利人种葡萄酿酒有悠久的历史,人们曾认为当地的葡萄园是斯特凡大公建起的,实际上,他仅对园林进行过改造、更新,从地中海沿岸请来一些种植能手传授技艺。莫拉路说,这儿地处北纬47.2度,如此大规模种植葡萄在欧洲这是最北的地方,再往北就没有了,但聪明的科特拉利人却在高纬度的地方种出了与地中海沿岸一样清香、爽口的葡萄。现在种植园共有2000公顷葡萄,年产万余吨美酒,多数供出口,少数内销。众多的品种中,其中以“科特拉利胖子”和“白姑娘”两种酒最负盛名。
今年酿酒已经结束,车间里只有少数几个工人照看机器,对酒进行分类。转弯拐角地往下走过三道门,闻到一股特殊的酒味后,已到地下酒库,这是个长100米的地下长廊,两边共有15个深75米的酒库。打开第四号门,只见库里两边分别整齐地横列着34个橡木酒桶,大桶上又放着一排小木桶,大桶容积5000升,小桶1500升。桶盖上标着里面装的酒的品种、出产日期。总经理说,酿酒除了要精湛的工艺外,还必须保持恒温,有理想的温度、完善的通风设备和卫生条件,这些酒厂都具备了。酿好的酒在10—12月时抽出来分类,质量最好的放在地窖里存放3年,再加稳定剂后装瓶并挪到相邻的地窖。这个地窖与第一个构造完全相同,排列的大木架分成一个个小方格,每格可横放12瓶酒,横放能使瓶塞膨胀,更好地密封。主人说这是罗马尼亚最大的地窖,也是欧洲最大的地窖之一,共存酒5000多吨。站在入口处向里望去,只见无数瓶颈在微弱的灯光下闪着蓝光。莫拉路悄声说,“酒陈化时要黑暗、安静,让它们睡吧,最好别搅了酒神。”
在一间顶上装饰着葡萄架的房间里,主人请我们品酒。每人面前摆着5个由高到低的玻璃杯,盛着不同颜色的5种酒。主人一一介绍各种酒的成份。第三杯金黄色,是陈放了20年的“科特拉利胖子”,闻着像核桃味儿,饮着像蜂蜜,回味时略带杏味。“越香越放在后边”,莫拉路边说边举起最后一杯酒,“这是白兰地,是从前4种酒之一蒸馏出来再陈放8年,它可与国外许多名酒媲美。”说完举杯祝大家“诺乐克”(意干杯)。他与酒打了30年交道,不仅酿造工艺精,饮酒也是海量。而我们大都早已成了“关公”。
品酒之间,一道道当地风味菜端了上来,其中有葡萄叶卷羊肉。肉是自产的。这个联合企业还有一个存栏1.2万头羊的养殖场,是罗马尼亚存栏羊数最多的养殖场之一。主人自豪地介绍,养殖场还得过“罗马尼亚新旗手”称号。
科特拉利农工总联合企业之所以能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主要是因为有一支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600名工作人员都是中专以上学校毕业。9个分场长都是种植专家,养殖场也有两名专家,同时还有两名高级种植专家和一个小型研究所,他们经常共同研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