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也来为建筑艺术作品评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12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也来为建筑艺术作品评选
晓月
文学有评奖,电影有评奖,美术、音乐、戏剧、舞蹈,这些触动人们心弦的艺术创作和活动,样样都有评奖,有的还不止一种,大概总不下几十种之多吧。地区性的评选且不说,全国性的评选也是此起彼伏,只要打开电视机,几乎每个星期都有这类评奖的场面。这确实是一件好事,说明了人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家的尊重。它的健康发展,无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惟独建筑艺术领域显得相当寂寞。建设部在1986年举行过一次全国性的年度优秀建筑设计评奖,社会对它却过于冷淡了。这次评出的3个一等奖(拉萨饭店、阙里宾舍、国际展览中心),除了建筑界,到底有多少人能说得出来,更不用说知道创作者的名字了。
这种不谐调音程,引起了建筑艺术家的困惑,以至于一位建筑师写道:“迄今为止,关于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的观念之于大众差不多还是一种海外奇谈。自古以来中国就极少记述建筑艺术、记载建筑师活动和总结建筑理论的著作,极少有作品引起大众评论。即便在现在,中国建筑师们的创作仍类似于一种单相思。真正的悲剧都是具有社会性的,建筑的悲剧亦如此。”(《中国美术报》1988年第17期)。人民日报去年登载了文艺理论家叶廷芳的短文《请建筑师出来“谢幕”》也发出过类似的感慨。
建筑艺术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冷遇。在西方,从黑格尔开始甚至更早得多,就视建筑为一切艺术之首了,认识到它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和深涵的文化意蕴,称之为“石头的史书”(雨果)和“历史的年鉴”(果戈里)。当代艺术家简森更称建筑是一种“巅峰性的艺术成就”。他说“当我们想起过去伟大的文明时,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应用看得见、有纪念性的建筑作为每个文明独特的象征”。直到现代,这种认识也并未少衰:英国皇家学会金奖、日本文化大奖的得主往往都是建筑艺术家;苏联的“列宁文化金奖”每年颁发三枚,其中一枚规定颁发给建筑师;里根在1986年美国国庆时为贝聿铭授勋,法国也曾为柯比举行了国葬;80年代以来,甚至中国建筑师在国外都获得了70多块奖牌。
但这些对比并不说明中国大众只是在分房子时才对“建筑”大感兴趣,君不见,故宫游人平均一天竟达5万人,长城、颐和园、天坛也是满山满谷,以致于引起了文物保护部门的惊呼。说白了,到这些地方去,不就是主要欣赏建筑艺术吗?这样说来,大众还是需要建筑艺术的,说它的观众并不亚于其它艺术,也还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似乎多数人并没有自觉到这一点。
问题出在哪里?我看,一是宣传不够,再就是大众的文化艺术素质也还有待提高,这两者又是相关的。事实上,建筑是一种艰难的、高深的艺术,既难于创作,又难于赏鉴。在目前各种“流行”艺术走红的情况下,就更应该予以关注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沙龙、中国环境艺术学会(筹)有鉴于此,决定举办“中国八十年代建筑艺术优秀作品”评选活动,我为此举手叫好。他们将邀请建筑家、美术家、美学家和其它文化艺术界的专家组成约二百人的选举团,在1989年7月1日世界建筑节时公布评选结果,现在已开始了群众推荐和自荐。
这次活动的意义自不待言,我看并不在于评选的结果(据说,这是一次纯民间活动,没有资金,获奖者也不过只是得到一张奖状,大约不会有彩电可以抱走的),而是有助于一种新风气的创行。
对于建筑师来说,还有一个普遍的好处,就是至少可以使“甲方”执权者知道,建筑设计也还具有艺术创作的一面,在这个领域内,正像其它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不能随便下命令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