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多一分努力多一分主动——武清县水利冬修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13
第2版(经济)
专栏:

  多一分努力多一分主动
——武清县水利冬修见闻
本报记者 萧俊熙
隆冬,到天津武清县看修水利,真不是时候,地里静悄悄的,偶尔有三五个人在渠边抽水、灌地,汽车跑了半天,才碰上一群人在破冰修渠,还是教师们利用周日公休,义务劳动。但仔细看,却很有名堂。南部、东南部路间的方田,每50多米便有一条笔直的长长渠道,一米多深,三米多宽,渠岸高垒着新翻的泥土;北部一些土地上,散落着一个个白色筒状物,一问,方知是地下输水管道的给水栓;方田里灌溉渠道同排涝渠一样笔直,只是窄小些且略高于田面;浇灌过的麦田苍绿中泛着薄冰的白光,大田则黄中透黑。这一切,好像打了胜战后的战场,战士撤出了,“战利品”则随处可见。看来,干与看都得求实,轰轰烈烈和冷冷清清的表面现象都同样会给人错觉。主人告诉我们,去年10月和11月,全县出动20多万人、3500多台机械、车辆,新修和整修各种渠道5300多公里,地下输水管道铺设到了506公里,地上、地下输、排水渠、管道网络初步形成,恢复改善除涝面积63万亩,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40万亩。县委徐书记不无自信地说:“如果再遇到去年的沥涝和前几年的干旱,我们就不会那么被动了。”
武清位于京、津之间,农村多半劳力虽已转入二三产业,但仍然是农业大县,143万亩耕地中90万亩种粮。去年以前,粮食产量每年以4000万公斤速度递增,单产达到461公斤。可是,去年夏秋季的沥涝害苦了人,大小扬水站开足马力抽水,干渠里的水抽干了,许多地里的水都见涨不见消,排涝渠淤塞,水出不来。眼看穿绿着翠的玉米换成了“红裤衩白背心”,棉花淹了,菜种不下去。秋后一算账:120万亩地受灾,粮食减产1.5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平均每个农民减收200元、200公斤粮食,还没算他们投入的种子、肥料、劳力等;这个损失大于30多年来国家对全县的水利投资。
县领导震惊了,农民的损失、悲痛更让人揪心,水利再不是可干可不干的事了,但要让全县农民认清这一点,自觉行动,大家心里都没谱。因为,干什么都比挖土方来钱。这不,麦收前作了修水利的布置,愣没多少动静。县委坐不住了,徐书记斩钉截铁地说:“水利这一仗打不好,说明县委没有战斗力,愧对党和人民。”县委拿出两条对策:一是委员们分头到各乡村抓典型,用事实来说服人。南蔡村乡的甘桥村有四片大洼地,过去一遇下雨,地里能撑船。去年雨季,他们从地里排除了50多万吨水,保住了庄稼,玉米亩产由上年的365公斤增加到463公斤,全年单产950公斤。县委请他们在干部会上介绍经验:年年坚持清淤,水利设施配套,能及时排水灌水。众人减产,他增产,水利效益,令人折服。第二个对策是发挥政治优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县里从书记、县长到汽车司机只要姓“公”,每人10方土,在杨村镇义务劳动,三天挖土2.5万方,修标准渠19条。这一下,乡村干部坐不住了。农民也寻思:铁饭碗修渠为啥?还不是为咱农民。于是,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甚至先掏钱后干活,干完活再领回“押金”,全县集中资金630万元。呼啦一下子,群众起来了。许多人说,这是十几年没见过的阵势。
群众的积极性可贵,要保护,最有效的保莫过于讲科学,求实效。因此,县委规定所有工程都由各级水利技术干部统一规划、设计,县委还给了他们“尚方宝剑”——不管是谁做的工程,没有他们验收签字一律无效。这又制住了少数拍脑门儿就出数字的人。起初,曾出现过枣木式、驴槽式、浅碟式的渠,有些还是“官们”做的,水官员不签字,硬是重修达标才算数。这逼得一些乡干部随身带着自制土测标器,走到哪里量到哪里。县里的领导和技术干部在那些日子里,几乎车不离身地到各乡村检查、指导,也没少开现场、技术交流、检查等“飞行会”。有效地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去年沥涝,今年又怎样呢?谁也当不了老天爷的家,县委是清醒的。西北部地势较高,重点发展和提高井灌效益,铺地下输水管道,6000多眼机井配套和设备更新正加紧进行。河西务乡乡镇企业拿出8万元支持水利建设,新打井23眼,老井作了改造,扩大灌溉面积几千亩。下伍旗乡在有关单位主持指导下,建立起万亩低压塑料管道输水区,还有微机监控水试验。农民可热心了,投入26万多元,还把土地平整了一遍,明渠作了水泥衬砌,节水省电省工。全县暗管输水灌溉面积已有13.6万亩,还有800多套移动式喷灌设备,可保浇七八万亩。
冬修已初见成效,渠道畅通,提灌水加速,50万亩麦田已浇过了,大田利用客水灌了20多万亩。春旱冬抗。农民看到了效益,劲头更大了,各乡村都在筹措配套工程所需的资金。全县所需约900万元桥、涵、闸的建设资金已基本落实,待大地解冻,这里又将是一番热闹景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