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实行大规模封山育林初见效果 翁源县十年绿化荒山百万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14
第2版(经济)
专栏:

  实行大规模封山育林初见效果
翁源县十年绿化荒山百万亩
本报讯 地处粤北山区的广东省翁源县,从1979年开始在集中资金大力营造人工林的同时,实行大规模封山育林。过去的一片片荒山秃岭,如今已是满目青山。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4%,为我国开展大面积荒山绿化走出一条捷径。
50年代以前,翁源县曾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之地。自1958年森林资源遭到大破坏后,全县出现了139万亩荒山、残林。此后,他们虽然年年造林,但造得多,活的少,绿化速度一直跟不上森林消减的速度,直到1979年全县仍有近百万亩荒山。
县委、县政府针对这一问题,借鉴历史上封山育林的经验,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挖坑造林的办法,实行以封山育林为主,封管造相结合的营林方针,在全县17个乡镇全面开展封山育林,封山面积达150万亩。
近10年,全县造林面积虽比过去减少,但有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据清查,全县森林面积已由1979年的150多万亩扩大到238万亩,森林蓄积量由399万立方米上升到520万立方米。
来到翁源县,路口、村旁、山前,到处可见封山育林的宣传标语和公约。封山育林已成了全县男女老少无人不晓的事。
据县委书记李培秋介绍,翁源县封山育林主要抓了三招:
一是封山立禁,形成乡规民约,把“官治”变为“民治”,依靠千家万户护林。对违约者除了没收其非法所得外,从重罚款。10年间,全县135个村相继制定有乡规民约,逐步形成了护林的好习惯。
二是改燃节柴,堵住消耗森林的老虎灶。全县381个砖、瓦、石灰窑全部改烧柴为烧煤、草,县城2000户居民烧上煤和煤气,农村90%以上的农户用上节柴灶。仅此一项全县每年少砍森林近5万立方米。
三是强化护林队伍,全县组织专业护林员230人,兼职护林员162人,保证了封山育林制度的严格执行。
封山育林制度的推行使林政管理由难变易。全县落实了采伐限额,森林消耗量由过去的年36万立方米下降到16.8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年净增13万立方米。过去禁而不止的乱砍滥伐、乱打树枝现象大大减少,森林火灾次数与烧山面积也明显下降。
封山10年,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如今,全县山地每亩产值由1979年的1元,增加到20元,林业产值由过去的248万元,上升到1000多万元。木材和数十种林副特产成了农民的一大财富,据县林业局测算,全县现有森林520万立方米,价值10亿元。山林已经成了翁源的最大家当。
随着森林的增长,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如今森林已延伸到路边、村旁,河水清澈见底。县里一位领导同志介绍,翁江河枯水期流量,由过去的3个上升到5个,粮食产量已连续10年获得丰收。去年5月,一场罕见的暴雨,全县未见灾情,与1964年同样程度的水灾造成5万人无家可归的境地,形成鲜明对比。                       (高保生、封加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