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造林何须尽人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14
第2版(经济)
专栏:短评

  造林何须尽人工
封山育林,50年代曾在我国广为推行。由于绿化效果不错,被外国人誉为“中国造林法”。近些年,封山育林的办法似乎不那么时兴了。不少人一提林业建设,就是造工程林,就要投资,结果“缺投资”的呼声不绝。从我国目前的国情看,在集中少量投资营造高标准用材林的同时,大力实行封山育林,是加快大面积荒山绿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南方地区,气候温湿,雨量充沛,适宜各种树木的生长。如果每亩地有几株母树,再把山封起来,不出几年,就可繁衍出茂密的山林。这种办法投资少,绿化速度也不慢。由于林木生长不拘一格,针阔叶树种、乔灌草上下交织,层次好,覆盖度高。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等生态效果看,并不亚于工程林。
林业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用材。为此,集中有限资金,在较少的山地上,通过集约经营生产出较多的木材,是解决用材矛盾的重要途径。然而这只是林业建设的一种办法,我国还有10多亿亩荒山需要绿化,光靠造工程林解决不了大面积荒山绿化问题,封山育林正可弥补这个不足。在林业经营方式的变革中,我们要两条腿走路,在有条件的地方,都应因地制宜实行封山育林。
实行封山育林,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管护。光封不管,等于不封。当然也要投一点资,还要有一定的制度和乡规民约,建立一支护林队伍。二是要解决群众烧柴和牲畜牧草问题,这是封山育林的前提。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实行全封、半封或轮封。翁源县在封山育林的同时,大力推行改燃节柴,减少资源消耗。他们的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