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长城与中国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15
第1版(要闻)
专栏:每周论坛

  长城与中国文化
这是几十万字专著的题目,放在这里是大题小做。
文化热中,长城又一次成为人们议论的中心,很多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都提到长城。有说长城是古代文明的杰作,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的;有说长城是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有说修建长城,是为了保卫中原先进农业地区免受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长城是夷夏之别的产物,是文化差异的产物;有说长城横亘于万里荒漠、崇山峻岭之巅,修建它付出的代价与牺牲无法估量,就其效益而言,“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设定长城所象征的事物,作出不同的评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道理。
因此,有人认为长城是自我封闭,是保守落后的事物,并非创说。半世纪前,鲁迅先生就有类似的观点。先生说:“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的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显然,这“长城”已经不是有形的长城,而是无形的长城,长城所象征的事物之一——旧文化。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帝国主义的走狗、封建主义的余孽北洋军阀统治中国。他们借助于旧文化,反对新文化,以维系其统治,千方百计地增砖添瓦修补千疮百孔的旧文化,使鲁迅感到被包围、被压抑、被窒息,因而热切盼望“不给长城添新砖”。因而,鲁迅认为长城是“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引文见《华盖集·长城》)
人们各执一端,争论不休之际,我来到了长城。站在“慕田古关”碑前,难免发思古之幽情。但面对修缮甫毕的长城,青砖白线,焕然一新,千余石阶,棱角分明,一旁又架设现代化缆车,不禁哑然失笑:这哪里是荒漠中历经沧桑的长城?!
长城,今天依旧成为长城,是二三千年来不断修缮、改建的结果。长城,从东周开始建造,秦始皇时联接成为长城之后,不仅汉族修建,所谓“北狄”、“胡人”的塞外游牧民族也修建,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等朝代都不断地修筑。如果没有后来的修缮、重建,长城早已不复存在。内蒙古、陕西、甘肃境内长城有几段因自然残毁,加之人为破坏,多被夷为平地,就是明证。长城在不断地“现代化”中才得以存在,长城早已不是原先的长城了。
长城,这伟大的凝固的音乐一直处于流动之中,长城所象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化、发展应该更为剧烈。她也有“自然残毁”与“人为破坏”的部分,也需要不断地修缮、改建。难道我们能采用初建时的“土石方”与原始方式吗?不必要,也不可能。我们只能借助于现代文明。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能够存在下去,才能发挥作用。要继续存在,必须用现代文明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不然存在都成为问题,哪里还谈得上发挥作用?谈得上被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批判与扬弃的过程。尊重中国文化传统,继承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是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也就是为了现实,为了未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采取一味顶礼膜拜的态度,更多需要的是批判的眼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