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做农民的靠山——山东省荣成市供销社改革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15
第2版(经济)
专栏:

  做农民的靠山
——山东省荣成市供销社改革见闻
陈际阳 季晓磊
在陌生的商品经济领域,势单力薄的农民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有个靠山就好了。”农民们常常这样回答。
隆冬时节,我们来到山东省荣成市采访,欣喜地发现,过去“官办”面孔的供销社,在改革中成了农民发展商品经济的“靠山”。
    (一)
踏上龙须岛,一股鱼腥味扑鼻而至。在这个三面环海的小镇上,60%的劳力从事海上作业和水产加工,78%的收入来自渔业。就在这儿,80年代初还几乎与渔业生产脱钩的供销社,如今成了渔民离不开的“靠山”。
1985年,在龙须岛及其附近乡镇,几百名农民购船置网,成了新的个体渔民。这批“散兵游勇”没有正常的生产资料供应,抓上来的渔货也常被压级压价。
“龙须岛个体渔业联合社”于1986年5月应运而生了。供销社迈开腿走到个体渔民中去,与他们(包括联合体)联合成立了这个组织,骨干是拥有23条船的100多名个体渔民。
几年之间,供销社陆续建起了码头、冷藏加工厂、油罐;同时,利用灵通的信息渠道,开拓了渔货的外地市场,从外地购进议价柴油。个体渔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为产前产后百般操心了。
1987年春,马厂村一条个体渔船在海上出了事故。于是,供销社又先后购置了8艘大马力渔船,作为个体渔船的头船,带领20多条小船编队下海,以保证成员们的海上安全。
介入渔联社使供销社自己也活了。几年间,全供销社的利润增加了20多倍,渔业一项的利润占据了总数的2/3。更重要的是,三年以来,龙须岛个体渔业产量以及个体渔民收入也成百倍地增长。个体渔业成了龙须岛镇渔业生产的一支生力军。
    (二)
龙须岛供销社的做法,为荣成全市的供销社改革开辟了新路。
1986年底到1987年初,全市27个基层供销社纷纷与农民联合兴办各种协会。涉及渔业、果业、养殖业和个体商业等门类的66个专业协会破土而生。
在全市60多个协会中,成效最显著的恐怕要数那些貂业协会了。几年来,各貂业协会除了进行日常的技术指导外,还先后请100多名养貂专业技术人员举办了60多期养貂技术学习班,进行了7000多场次的现场技术示范。
全市几千户貂农至今不能忘怀的是1987年底。当辛苦了一年的貂农们迎来貂皮收购旺季时,一则收购信息却使他们傻了眼:过去一直属貂皮收购大户的某部门确定貂皮收购价格每张才90多元。这个价格太低了!正在貂农们年都过不好时,又一则收购消息使他们眉开眼笑:供销社以每张120多元的价格收购貂皮。原来,这笔好买卖是担任镇养貂协会副主任的农民张炳琪联系来的。就这一项,全市貂农就增加了400多万元收入。
现在,养貂业已成为荣成市农村外贸出口的最大副业。
    (三)
在荣成市,参加各类协会的农户有29000多个。八九个农户中就有一户是协会会员。
一开始,有些农民还以为它与当年“贫下中农协会”是一回事。不过,既然“入会自愿,退会自由”,不妨进去瞧瞧。
慢慢地,大多数会员觉得自己已离不开协会了。
在上庄镇,我们碰上了北沙岛村的农民王新玉和蔡官村的农民朱之文。两人分别承包了集体的100多亩果园,都参加了上庄镇果农协会。两位果农与我们交谈起来。
笔者:果农协会怎么样?
朱:好啊,有了协会,技术上有人指导了。现在,一般性的活儿我们自个儿干,一到授粉、剪枝、喷药时节,协会就派人来了。
王:现在柴油太紧张。今年(1988年),协会早就派人来统计我要用多少油。还有农药,以前有钱也买不到;买到了,有时还是假的,现在不担心了。
笔者:过去没有协会,你们怎么办?
王:我们自己到果品站(属供销社)去要求一点,大部分得自己想法子。
笔者:参加协会的多不多?大家对协会满意吗?
王:我们周围的果园全参加了。我们村的王永刚,前年剪枝时,正好有事,1700多棵树一棵也没剪,眼看要抽芽了,协会马上组织我们去帮他剪。有了协会,一家有难众人帮。大家自然说协会好。
能有什么比农民的赞许更珍贵?能有什么比农民的要求更值得重视?荣成市供销社的职工们应该欣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