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说台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15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说台风
许士杰
前年来海南工作,到今年9月,海南已干旱了20多个月。有33亿立方米库容量的松涛水库,存水不足8亿立方米,可以放出来灌溉的不够1亿立方米。6亿立方米库容量的牛路岭水库,已到死水位之下,6万千瓦水电站停止运转了。沿海一些没有河流与水库、又没有地下水的村庄,饮水也困难。这是历史上最干旱的年份。大家都说,能下几场大暴雨多好啊!
海南的气候,春夏是旱季,秋冬却多雨,但一般不降大暴雨,只有台风来了,才会带来大暴雨。一些地方,有时24小时可降雨400—500厘米。
9、10月份,是台风季节。大旱望云霓,久旱盼台风。人们都企盼台风带来暴雨。
在盼雨中遐思,我联想起曾在海南住了三年的苏轼写过一篇《喜雨亭记》:“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我亭适成。……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我亭。”
东坡写大旱之后,下雨三天的全民欢呼鼓舞之情,跃然如现。
我们现在的水利条件,跟苏轼那个时代有天壤之别。但在连续干旱之后,水库之水也干了,当然要靠雨水来补充。
旱灾是可以抗的,造林、修水库、整渠道,都是有效的办法。但如果天不降雨下雪,人类将是不可设想的。
现在人们可以用高射炮发射,用飞机撒布碘化银,去人工造雨。但是如果没有积雨云,晴朗的天空是没有条件凝结成水滴的,任何催雨剂也都无济于事。
几个县曾用高射炮与天斗,有的地方打入了积雨云,获得了小面积下雨,但最大也不外几十厘米,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
人们仍然在企盼台风的莅临。
我生长于海滨,大半时间也工作于临海地区,对台风是比较熟悉的,曾尝过十二级台风的滋味。几十年前农村的房屋,多是泥砖瓦片,碰到强台风,凄厉的风声,夹杂着飞砂走石的巨响,砖滚瓦飞,墙倒门塌,至今历历在目。
当然,人们在生活中,已总结出避台风抗台风的办法,可以做到少损失,对台风已有了“承受能力”。
生活于内地的人,是不大了解台风的。我又想起了苏东坡,他一生不见台风,直到他六十岁来到广东惠州的第二年九月,才碰到台风。苏学士惊惶之余,命其子苏过作《飓风赋》,苏过描写风势最盛时的情景,颇为生动:
“排户破牖,殒瓦辟屋,礌击巨石,揉拔乔木,势翻渤海,响震坤轴。疑屏翳之赫怒,执阳候将戮,鼓千石之清澜,翻百仞之陵谷,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而再触,列万马而并骛,溃千军而争逐。予也为之股栗毛耸,索气侧足。夜附榻而九徙,昼命龟而三卜。盖三日而后息也。”
苏轼很赞扬其子所作之赋。
光描写台风可怕的一面是片面的,不写台风带来的好处还不能反映客观实际。事物往往具有两重性,是矛盾的统一,台风也如此。对台风的看法,只看它一时带来的蔗倒稻烂,瓦飞门塌,而看不到水库水满,水电发电,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终于,去年的10月份,23号24号台风,相继光临海南,带来全岛普下大暴雨。光从遭受袭击的地方看,触目所及,是遭受损失的。全省有117个村庄,4万多人口,被洪水围困,水稻受浸46万亩,热带作物受灾10万亩,房屋也有被损坏的。但是,松涛水库装了18亿立方水,牛路岭水库溢洪了。全省大大小小的水库都是水光潋滟、碧波荡漾。30万千瓦的水电都运转了,明后年农业生产的用水无忧了。
这叫做全省全面受益,一些地方受灾,长期全面受益,当前局部受灾。结论是:利大害小。
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不能祈求事事都有利无害。既然利与害俱来,我们要努力做到利多害少,趋利避害,而不能袖手清谈,冷眼责备。
我从台风的两重性,又浮想连翩,想到当前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形势。
改革与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封闭停滞的局面,商品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都受益,有如这两股台风,带来了甘霖暴雨,水库满,水电发,用水足,利生产。
但在改革与开放中,也带来了某些毛病与问题。我们能要求什么毛病都不出,什么困难都没有么?如同台风一样,我们怎能要求,台风只刮走灰尘垃圾,残叶枯枝,而树木不被摧拔,暴雨只降于水库之中,农作物一点不受损害呢?
如果我们能做到,干旱时来台风,不大又不小,雨量大,水库满,不淹稻,不倒蔗,十全十美,那实在是阿弥陀佛,皆大欢喜了。
可惜,我们不是屏翳,世上也没有雨师风神;我们不是阳候波涛之神,只是古代人们的想象。由于太阳辐射的波长与冷热的不同,大气在不停地激荡与运动变化着,而且还要受海陆、云星、气节、纬度、地表性质、海拔高度的影响,其变化是很不规则的,人们还未能随心所欲地去控制大气的运动与变化。
改革与开放,也有点类似。这是复什的系统工程,在顺利中往往带来某些阽阻,当然会碰到问题与困难。我们不能像在车床上车零件那样,照样品的大小圆扁,按规定的尺寸标准,去开动车刀,切削到符合标准,适可而止,完全是按照设计制成部件。可惜,事物不可能如此简单,改革与开放,毕竟与操纵车床不同,怎么能要求都事事都恰到好处呢?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衡取其轻,这是可以选择的办法。
既然盼台风,就不要怕台风。
既然要改革开放,就不能求全责备。
清谈与实干是不同的。坐而论道,不如总结经验,出谋献策。参与实践当然更好。简单的肯定与否定,或者讥讽与骂娘,都是无济于事的。
                        1988年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