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在粮票交易的背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15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在粮票交易的背后
现时日趋丰足的副食品供应已改变了粮食在人们膳食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城镇人口的月定量已由60年代因副食少而勉强够吃发展到今天的够吃有余,于是以票换物的粮票交易便悄然兴起。目前,全国所有农贸市场都有粮票交易,各城市僻静街道旁都可见由日用工业品组成的交换摊点,走街串巷的“粮倒”更是不计其数。粮票的性质发生逆转,成为人们手中的“第二货币”。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还使用粮票的国家。系国计民生于一脉的粮食是国家十分宝贵的物资,粮食购销一直处于紧张平衡状态。国家为了提高农民产粮积极性,从1985年4月在全国实行粮食定购。这表明国家要增加对粮食的议价收购,拉开粮食的平议差价。全国城镇居民每吃0.5公斤大米,就享受了国家0.24元的价格补贴。仅1987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粮价的补贴就达207.77亿元。粮票贩子就是利用了平、议两种价格形成的巨大落差,用低于国家财政补贴的价格收进粮票,买成平价粮从中渔利。
全国现有2亿城镇人口,如按每人月定量15公斤计算,全年就是360亿公斤。有关部门初步估计,现在每人月食粮数约为定量的80%至85%,一年人均富裕粮票30公斤,全国城镇人口约富余粮票60亿公斤。如果这批粮票全买成平价大米,则占用国家粮价补贴28亿多元,约等于总粮价补贴的1/7。日积月累,全国城镇人口手中粮票已很可观。北京居民手中现有粮票不少于三四亿公斤,而上海居民手中粮票现已愈6亿公斤。
另据估计,北京目前有各行业农民工50余万人,其中有30%的人靠套购北京粮票吃起了平价粮。百万之众的流动人口也采用同样手段节约自己开销。以上两类人成了粮票黑市上“粮倒”的消费大户,使北京市每年额外流失粮食5000万公斤。
据了解,“粮倒”们非法套购粮票的最终目的是买平价粮,加价倒卖给个人甚至集体。其次便是倒卖粮票,低价买进,高价抛出。
可以这样说:国家的粮价补贴是粮票价格的物质基础,城镇居民手中的余粮是粮票实现价格的媒介,而农民工及城市流动人口对粮票的大量需求则成为以票易物的最终诱因。
        (1988年12月27日《工人日报》 高莎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