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小坑走出大天地——粤北山区农业开发的路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16
第2版(经济)
专栏:

  小坑走出大天地
——粤北山区农业开发的路子
本报记者 段存章
记者到粤北曲江县小坑镇采访,只见全镇山青水秀,林茂粮丰,越看越想看。坐车穿行林间公路,看不到乱砍乱伐,也没有发现野火毁林。整个林区管理井井有条,一道道防火线和两边毛草刮扫干净的公路,以及相应的护林公约,正在消除山火隐患。
这是一个国营带集体、镇场合一的林业镇。全镇有1个国营林场、4个村民委员会,5万多人口,总面积24万亩。现在全镇森林覆盖率达83.5%,山上活立木蓄积量74万立方米,价值2亿多元。这是一所“绿色银行”。
“借山造林”,是他们的一个创举。这个镇在1977年完成荒山造林任务后,又出现了新的矛盾:人口不断增长,但山地经营面积得不到扩大;国营林场的技术和营林经验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富余的国营林场资金得不到增值;但附近乡(镇)却因缺乏资金和技术,使大片的宜林荒山无法种上树。如何拓宽林业之路?他们同毗邻乡镇联合起来,利用各自优势,实现双方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之形成新的生产力。从1983年开始,这个镇投资44万元,与邻近的火山、大塘两个乡(镇)联合造林1.1万亩。1986年,他们又与灵溪、大桥、枫湾等乡镇联合,投资88万元,办起了面积为16.1万亩的两个林业分场。全镇联合造林面积比原来国营林场面积增加了1.9倍。
联合造林靠政策保证。他们实行“山权不变,林权共有,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方针,签订了一定60年的合同。在管理上,他们采取了家庭承包经营形式,使农户的利益与林场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双方积极性都可以得到发挥。现在联合造林的林地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
“以林涵水,以水办电,以电促工,综合经营”,这是小坑镇不断探索出的一条加快群众致富步伐,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路子。林多水多,全镇6条溪过去只有3个流量,现在枯水期也有6个流量。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达1万千瓦。他们注意发挥这一优势,先后建起了小水电站15座,总装机容量达6870千瓦,占可开发水力73.8%,人均达1.3千瓦。今年发电量可达2500万度,总收入150万元。小水电开辟了新的财源,为增加林业的投入和群众的分配创造了条件。他们每年从电费收入中拿出五六十万元增加林业的投资,拿出一二十万元增加农民分配,使林农人均增收三四十元。有了丰富的电力资源,全镇先后办起了木珠厂、竹器加工厂、金属硅厂等10多个工厂。与台商合作生产“万能竹片”的竹器加工厂,产品可销往国外,月产值可达6万元左右。近几年,小坑镇做到造林和种果结合,种植和养殖结合,农业开发和工业开发结合。全镇已种下各种果树1400亩,农村户均有果树近2亩。利用树头树尾加工成木糠袋育冬菇,年产干菇2万公斤。利用河流、水库、鱼塘等水面和林果场地养鸡、鸭、鹅、兔、猪等畜禽。全镇农产品商品率达72.8%,人均收入814元,居曲江县之冠。镇负责人张声加对记者说:“我们对农业投入也增加,花46万元扶持水稻优种化,亩产从过去的二三百公斤,连续几年亩产超500公斤。前些年吃国家返销粮七八万公斤,今年可卖给国家粮食九万公斤以上。还增加教育经费158万元,改善了山区的办学条件,儿童入学率达到98.2%。”
“小坑”走出大天地,它的路子给人们以启示。
曲江县通过建立林业基金制度、厂矿投资办点、乡镇村农户自筹等十多种办法,共筹集资金1600多万元,绿化了100万亩荒山,投入的资金等于全县解放以来到1986年林业投资总和的4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