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决策者——记铁道部第16工程局局长钟以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16
第2版(经济)
专栏:

  决策者
——记铁道部第16工程局局长钟以彪
王立武
1984年初,原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兵改工,钟以彪由师长变成了局长。
1.5万人的队伍,分散在5个省市,下属5个工程处有3个没活干,年计划亏损230万元。况且,刚脱下军装的企业就像刚和婆婆分家的小媳妇,锅、碗、瓢、盆一无所有,买地、盖房、家属就业、子女上学,几万张嘴要吃饭……这一切,重重地压在了钟以彪的肩上。
令人刮目相看的是,改工后的1985年,16局完成投资2.35亿元,实现利润1500万,比1984年翻了1番多。紧接着,1986年、1987两年完成投资均突破两个亿,实现利润都在15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由原来只有1项指令性任务,变成靠投标招标陡增到36项。
作为企业的第一管理者,钟以彪颇具远见。1984年初,队伍刚刚拉上国家重点工程——大秦线,他就意识到指令性任务这碗“大锅饭”是吃不长的,便与其他领导研究成立局、处两级承揽任务领导小组,专门分工一名副局长负责,确定了不管路内路外,距离远近,投资多少,只要划得来就干的原则,并在华北、华东建立了信息网络,培训了投标人员。由于对这项工作抓得早、抓得紧,在铁道部第一次组织的9个单位参加竞争的大秦线茶石段工程投标中,16局以最高分一举中标。近几年,除了大秦线阳张段是指令性任务外,16局每年自己揽到的任务都在2亿元左右,基本保证了队伍有活干。
社会给企业提供的竞争机会是均等的,但是这种时机又是稍纵即逝的。钟以彪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竞争形势中搜寻机会,捕捉信息,敢冒风险,当断则断。1985年11月,福建省水口电站铁路临时改线隧道工程招标,这是一项中外合资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影响大,16局参加投标的同志担心要求高,标价低,可能亏本,打算以高报价把任务让出去。钟以彪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赶到福建,对现场进行仔细勘察。经过调查,他感到担负这项任务虽然有风险,但这座隧道石质好,附属工程量小,自己有钻孔台车和其它先进隧道施工机械,队伍又有打隧道的经验,按期完成的把握还是有的,于是他果断决定,要想尽一切办法中标。最后,终于以合理标价揽回这项任务。结果,2处的一个半队带部分民工,7个月就完成了1300米的隧道施工任务,以全优工程交付使用,盈利200多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