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大寨近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17
第2版(经济)
专栏:

  大寨近影
在“学大寨”的年代,到大寨采访的记者需要奉命提交采访计划,然后“有组织”地拍照。那时的大寨虽是“典型”,但与商品经济无缘。
近十年来,去大寨的记者不像过去那么多了,现在的大寨是什么样儿?读者也许感兴趣。
今日的大寨村是宁静的、轻松的,记者可以随便拍照片,想拍什么,就拍什么。大寨人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观念也起了变化。1988年人均收入约700元,比1978年增加500多元。许多窑洞里的陈设同城市差不多。家家户户小日子过得挺红火。村里出现了农民个体的运输户、小商店……村办工业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改革在大寨已结出了果实。
经历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大寨人对“左”的教训记忆犹新,对大轰大嗡、不讲实事求是的风气很厌恶。当我登上虎头山眺望那修得整整齐齐的梯田的时候,身旁的一位老人像是问我,也像是问自己:如今大寨的年轻人大都不会垒墙、修地、挑担了,这能行吗?可年轻人却不以为然:没问题。过去咱不懂商品经济,现在也学会了一些。开山劈地,只要需要,就学嘛,一学也就会了。
               本报记者 蒋铎
(附图片)
村民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虎头山上正在建设村办小型化工厂。
村民杨巧荣在村头开的小商店。
家。
在大寨村办企业务工的山东农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