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留学生的双重磨练——访赵一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25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留学生的双重磨练
——访赵一凡
钱宁
赵:我称之为学术方向上的重新调整。因为在国外学的知识多半是洋的、新的,回来需要依据国内现状加以改造或结合。我们学术界同外面的差异之大,使我无法直接翻译发表在哈佛完成的“洋八股”——从体例、命题、方法到学术语言都不相吻合。于是先写《哈佛读书札记》,其实是在为我的《美国文化思想史》勾勒当代部分。可这也成为议论的话题:为什么赵一凡不写论文写杂文?这类札记算不算学术成果呢?于是我只好写起“正规学术论文”来,为的是评高级职称,取得独立研究的资格。这一关我侥幸过来,也多亏所里和学术界前辈的关照。
记者:看来你目前已步入第三阶段了?
赵:不错。这第三阶段是所谓“追赶潮流,以图发展”。我现在对此把握不大。一方面因为回国两年多,日益忧虑自己在学术上的落后。哈佛研究班上讨论的课题对我来说已变得陌生;国外学术刊物上评论的新书又让我心惊。不过,比起自然科学的同学,我这种文科笨伯还算是有福气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回来窝了三年,再回去时,大概就会无言以对老师了。留学生回国后希望仍能有机会定期出去,抓了题目和材料回来苦干。我给自己定了几个有关西方当代文学与文化理论的题目,至于如何完成、何时完成就不敢保证了。但我心里不服气,也不打算过早认输。我想在今后十年里同美国的同学比上几轮。这也许是痴话,然而作为留学生的意义不正在于此吗?
记者:从第一代留学生容闳算起,中国派留学生已逾百年,多达五六代人。每一代都为民族振兴和祖国强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文化界业绩最为辉煌的也许要推鲁迅、胡适那一代。今天,随着改革深入,中国文化思想界也正发生巨变。如此重要的历史关头,这一代留学生似应大有作为呀。
赵:是啊。可现今情况与五·四时期大不一样。那时前清遗老文化已经腐朽之至,不堪一击,这才有胡适等人少年得志,气吞长虹。如今的中国更需要渐进稳重的变革发展。学术思想领域里更新换代任务固然紧迫,可传统的延续、机制的转型也需要慎重长远的安排和考虑。在这一时期,留学生回归的意义至少在理论上是成立的:看看40岁到50岁年龄层之间的断裂就明白了。问题在于留学生和政府双方的理解配合。
记者:撇开具体问题不谈,你对这一代留学生的整体评价如何?
赵:我做过哈佛中国同学会和波士顿中国学联的负责人。据个人感觉,这一代留学生是英才济济,学有所成,而且他们的血还是热的。天下有什么感情能与中国留学生眷念祖国之情相比呢?我离开哈佛时,在校中国博士生已达150人,如今近200人。大波士顿地区有上千人。其中最年长者是“文革”前的老大学生,中间一层是我这样的“知青”,下面就是一大批20多岁的中国“神童”。他们成绩之好,前途之大,确实使人为祖国感到骄傲。在他们中间出现世界一流的学者专家只是时间问题。这不是空话。因为波士顿地区的诺贝尔奖得主和美国科学院院士就多达百人。跟着这样的导师学习能不出成果吗?他们将来一定会报效祖国,至于每个人以何种方式,我说不准,但对此深信不疑。我对自己选择的道路,矢志不移。这里愿借贵报一角,特向留美数万名同学致以春节的问候,祝学业大进,毋忘祖国。             
      (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