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如何看待卢卡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27
第5版(理论)
专栏:

如何看待卢卡奇
杜章智 周穗明 翁寒松
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有的同志认为,卢卡奇是以黑格尔主义的精神去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并由此把据说是由卢卡奇“开创”的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笼统地定性为属于“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是“西方社会中的左翼激进主义思潮”。对问题的这种提法,已经超出了对卢卡奇个人理论倾向和思想性质的评价,牵涉到我们分析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态度,影响到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全局。我们认为,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没有作为一种统一的、有确定涵义的思潮存在过,对目前被包括在这一所谓“思潮”中的众多流派和思想家要作具体分析。就卢卡奇本人来讲,其理论不是什么“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
《历史与阶级意识》
卢卡奇1923年写作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是蒙受“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责难最多的一本书。该书在理论和方法上与黑格尔哲学的联系十分密切,但它本质上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它所提出的命题和学说,至今影响着处于改革运动中的各国马克思主义者。
首先,《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对当时西方的革命运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反思的结果。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书写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新篇章,然而,在西方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却相继遭到失败。严峻的事实宣告了第二国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破产,促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旧有理解进行理论反思。卢卡奇就说过他是在一部分共产党人设法掌握真正按共产党人意义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时开始学习的。后来卢卡奇尖锐地批判了第二国际理论家的自然主义倾向,要求从历史实践的高度解释自然和历史,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正由于这一点,他认为为了研究具体的和历史的辩证法,就必须从它的奠基人黑格尔着手。十分清楚,多讲几句黑格尔,不等于“以黑格尔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的基本立意,是针对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背离和歪曲,试图“通过更新和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方法论来恢复马克思理论的革命实质”。
其次,《历史与阶级意识》所强调的恰恰是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联系的那部分精华,即辩证法的生动的历史实践本质。卢卡奇在该书中提出的“总体性”概念,矛头直指第二国际的庸俗经济决定论,要求对人类社会生活进行整体的全面的理解,即不以自然本体论的思想解释历史,而是将主体与客体的全部社会运动作为历史的基础,突出了人类物质活动存在的实践性、社会性。在这本书中,卢卡奇还将主客体之间的辩证运动通俗化为社会历史过程,这就表明,其“总体性”概念突出了人类社会运动高于自然过程这个特点,从而贴近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实践首先被确定为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社会历史过程。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的产生活动——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而“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是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这样,历史——人类的社会实践,即被看作物质总体运动的一种形式。这种理解并不在于说明人类社会史是自然发生史中的一个阶段,而在于强调哲学的本体意义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活动)性质,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作为本体的“世界”,决不单单是自然界,而是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位一体的“世界”,而这种三位一体恰恰是通过实践达成或表现出来的,实践就是这种三位一体的实际状态。这样一来,人类社会实践获得了哲学本体的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了对旧哲学的自然本体论的超越。相应地,卢卡奇的阶级意识概念,也并不是浅薄地强调意识、主观因素的重要性,而是侧重于对庸俗经济决定论的哲学基础——自然本体论的批判。他认为,阶级意识既不是那些构成阶级的单个人的思想或感情的总和,也不是它的平均数。然而,整个阶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行动,归根到底是由这一意识而不是由个别人的思想决定的。在这里,卢卡奇再次阐发了为马克思所高度赞赏的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思想:历史(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是实体,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就是主体;历史与阶级意识这两者实际上是统一的,这个统一的承担者就是无产阶级的熔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于一炉的历史实践;无产阶级就是历史进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这一阐发的哲学意义就在于:把无产阶级的意识发展和整个人类的意识发展贯通起来,把无产阶级的阶级实践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化统一起来,最终把共产主义运动哲学地解释成全人类物质的和精神的自我解放的总体工程。卢卡奇所做的这些工作,无疑是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的。
当然,与卢卡奇的晚期著作相比,《历史与阶级意识》还是一本不很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其不成熟之处主要表现在:由于对“总体性”概念的内容分解工作未能很好进行,直观上过分突出了“总体性”的方法论意义,导致了与经济基础问题的不对称;在强调历史的社会实践本质时,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关于自然的理论,同样未能达成对“三位一体”的实践的哲学分解;在肯定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等问题时,过分沉醉于黑格尔的逻辑——形而上学的结构和方法。对于这些问题后来卢卡奇是有所认识的,并作过深刻的自我批评。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卢卡奇晚年的著作《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沿袭了他青年时代的思路,尤其是继承了《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线索。他在回顾自己的思想发展过程时说:为了纠正《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失误,并对那里提出的问题作出进一步的科学说明,他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从黑格尔研究开始,经过对经济学和辩证法的关系的考察,终于达到建立一种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尝试。《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就是他系统总结自己通向马克思主义之路的全部复杂理论发展之作。
首先,《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旨在重新恢复、明确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卢卡奇认为,法国唯物主义把排除人和历史的纯粹自然物质作为本体,黑格尔的超越之处在于把辩证法和历史现实相联系,使之获得了本体论意义,不过黑格尔最终没有完全摆脱“两种本体论”的矛盾。而马克思既肯定了自然客体的独立存在,又强调了它们在实践中获得的主观化的客观形式,从而以“社会存在”这种本体扬弃了自然本体或“自然本体加社会本体”。卢卡奇这种概括总结,对那种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倾向,无疑起到了纠正的作用。
其次,《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中心范畴是作为社会实践本体的劳动。卢卡奇认为,“劳动的上帝”构成了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核心内容。劳动改造了劳动者本身,同时将自然对象和自然力纳入了劳动过程;劳动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关系,既体现了人的主观活动,又展现为客观的历史实践过程。这表明,卢卡奇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观与认识论的统一,解决了目的性与因果性、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再认识问题。它也表明,卢卡奇克服了《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对实践的某种主观化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方法论与劳动问题的不对称,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能动性内容的崭新理解而真正向《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力主的实践唯物主义趋同。在此之前,庸俗马克思主义者们总是把决定着社会意识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标志为“社会存在”,以它作为与“物质”并列的“社会物质”,似乎它就是社会的本体。卢卡奇的理论发掘郑重地告诉人们:具体地考察人类社会实践过程,就须承认每一时代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构成了制约下一实践阶段的“社会定格”。这一“社会定格”是客观的,是人们的意志所无法摆脱的,它表现为广义实践这一社会本体的具体的“化身”,不断构成新的历史活动的前提。但是,并非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独占了这种“化身”地位;实践中经济、政治和思想等诸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客观结果,才是实践这一社会本体的具体、历史的“化身”。马克思分析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决定作用的意义在于,他是在对实践本体的进一步分析中,具体地阐释实践范畴的要素结构,从而指出客观性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实践系统本身中的决定性地位和最终的制约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它往往可以现实地标志一般社会本体——实践。但这决不等于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意义上的“社会存在”,本身就无条件地作为社会的本体;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实践系统内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分析是对实践本体分析的具体展开。卢卡奇的这一理论贡献意义深远,至今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总起来看,卢卡奇在纠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偏向,扬弃自然本体论和重建社会存在本体论方面的贡献是重要的。随着社会主义改革潮流的发展,我们日益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理论失误并诚实地纠正这些失误,卢卡奇的理论贡献将会越来越获得尊重。相应地,我们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应产生新的认识,不应像过去那样简单地全面加以否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