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武汉社科研究课题公开向社会招标 近百业余人员中标 十余专职人员败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28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武汉社科研究课题公开向社会招标
近百业余人员中标 十余专职人员败北
新华社武汉1月27日电(记者梅君)武汉市社会科学院10余名专职科研人员在本院的课题招标中败北,而社会上近百名业余科研人员却在竞争中获得了市社科院的课题资助。这是新年伊始在武汉地区社会科学界出现的一件新鲜事。
去年底,武汉市社科院将武汉市委、市政府下达的53个对策应用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消息传出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在报纸公开发标后的十多天里,有931人赶写出标书221份。他们中有大专院校的教师,科研部门的研究人员,党政领导干部,基层实际工作者,还有不少工厂职工和商店营业员,经过院内6名专家和武汉市委、市政府调研部门3名负责人的评定,67份应用性强且又论证合理、具有可行性的标书中标。
武汉市社科院科研处处长毕静涛向记者介绍说,课题招标将竞争机制引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打破了长期以来平均和不讲效益使用科研经费的做法,改变了过去应用研究针对性不强、科研缺乏活力的状况。社科院这次将1989年度7万元科研经费拿出5万元资助招标课题,实行院内院外平等竞争,并规定本院专职科研人员,如不能在竞争中获胜,又不能完成院里的指令性科研项目,便要解聘。
课题招标,一改过去传统封闭式的、主观圈定课题承担人的做法,认标不认人。据介绍,市社科院投标21个,中标数为10个。社会上一些有来头的投标者,也因为标书没有特色、质量不高而遭淘汰。
武汉地区社科界人士普遍对课题招标表示拥护。一位中标者说,虽然获得的资助最多不过1000元,但其意义是重大的,因为课题和经费是从竞争中得到的。一位在政府机关工作多年的处长则说,他手头上积累的有关材料很多,过去只能按照领导的意图办,现在则可以以一个业余科研工作者的身份,放开思想,按科学规律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