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阅读
  • 0回复

镶在黄海滩上的绿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29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镶在黄海滩上的绿带
本报记者 朱维群
汽车开进江苏省射阳林场地界,南北12.5公里,满目翠绿。在2.5万亩昔日的黄海滩涂上,杉林、竹林、刺槐林遮天蔽日,仿佛置身于东北、西南的原始林区。许多专家来到这里考察后说:开发高盐碱滩涂时,除了开虾池、植棉花等普遍使用的办法,发展林业也是一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优的路子。
林场场长、工程师施才兵是林业部“劲松奖”获得者,他60年代从南京林业学校毕业,在这黄海滩上埋头干了28年。当年他初来这里时,所谓“林场”,只是冒硝积水的重盐碱地里长着稀稀拉拉几株盐蒿子。而今,他站在12米高的水杉林下,自豪地告诉客人们:林场木材总蓄积2.7万立方米,竹材25万担,每年可向社会提供1000立方米木材、1.5万担竹材和大量苗木、树种,产值近150万元,并在逐年上升。
在滩涂上建林场,既是艰苦奋斗的过程,也是运用科学技术战胜恶劣自然环境的过程。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降低土壤盐碱度。据当地老职工说,他们年轻时海船还能随涨潮进入这片土地呢。施才兵组织职工苦干十几年,搞了200多万土方的水利工程,逐步建成一套排得出、降得下、引得进、灌得足、能人工控制的独立水系。经过上百次失败,总结出一套“开沟淋盐、抬高地面、种植绿肥、秸草还田、良种壮苗、适地适树和精心培育”的营林措施。
直到70年代初,林场当家树种还是刺槐。刺槐耐碱耐风沙,有“先锋树种”之称,但是经济效益不高,又易生虫。林场从浙江引进水杉苗,成片造林试验,又大胆进行“南竹北移”工程,将原产安徽、浙江、云南的竹母引种滩涂。现在,杉林扩展到4000多亩,成林每亩生长量超过一立方米,达到国家丰产林指标。水杉造林已列为国家基地林建设项目。竹林更是品种丰富,美不胜收,什么扁担竹、刚竹、佛竹、金竹、红壳竹……不仅结束了苏北海滨人民置船篙、挂蚊帐都要从江南购竹的历史,而且成为海滨游览胜景,引得山东、河北、辽宁纷纷来考察学习,移植竹母。
施才兵永不知足,又发奇想。他想看看黄海滩涂到底有多大包容量。他用几年功夫在林场搞起“海滨百亩林木园”科研项目,让尽可能多的植物品种有机会一试在海涂上生存的能力。目前,已引进193种树种和140种花卉,其中既有经济价值较高的铅笔柏、猕猴桃、香柏等,又有观赏植物洒金柏、樱花、垂梅等,其中一种秃杉,是台湾的主要树种,也来到黄海滩上扎下根。林木园里奇花异卉,争奇斗艳。实践证明,只要科学经营,许多植物具有在滩涂长期生存的前景。
林业使当地生态发生深刻变化:土壤含盐量大幅度下降,有机质含量上升;成材林为耐阴植物提供了生长条件,耐阴植物又使养羊业得以发展,羊粪又改良土质,促进杉林发育。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林带成了鸟类乐园,共有250种鸟在林带里栖息。这中间,有一种灰椋鸟,每年秋冬到此,每每数万只集群飞行,早晚声噪数十里。由于鸟类灭虫,林场和附近农田很少再施用农药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