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倾听浪潮声——评盒式录音带《中国潮》和《手拉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1-30
第8版(副刊)
专栏:

  倾听浪潮声
——评盒式录音带《中国潮》和《手拉手》
顾土
令文学界瞩目的“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评奖”结束之日,正是引起音乐界一阵骚动的“中国潮之夜”音乐会在首都体育馆放歌之时。“盘古开天迷雾锁大地
 这才有了你 神农架的神话和传奇 星转斗移,跨入新世纪 这才有了你 神农架的苏醒和活力……”沉重而亢奋的呼唤,曾让万千听众感受到撕心裂肺般的哀恸和震动。不想这么快,一盒荟萃音乐会精品的磁带《中国潮》 (吴海岗、陈国瑞编辑)又展现在我们面前,走进了眼下最广阔也是最受欢迎的磁带文化市场。
在我们这个浪潮起伏的岁月里,人人都经受着一次次浪潮的冲击,而恰恰又是在冲击中才迈开了步伐,向远方跋涉。中国潮涵盖的是形形色色的经济潮、文化潮、政治潮,说得更具体些,还有使整个社会产生了伦理、价值、信仰恐慌的出国潮、经商潮、特区潮,也有终于疏导出人们精神和情绪宣泄渠道的流行音乐潮。潮水尽管常常漫溢,但却冲荡了千百年积淀在我们内心的处世观念。《中国潮》盒式录音带的焦点,似乎就是在用歌曲这种最能表现民众情绪的文化形态,来向社会放射出这些大潮大汐。从远古的神农架咏到当代喧嚣的都市,从黄土高原唱到滔滔不息的长江,从茫茫苍苍的大地吟到一个少年迫切求学的心灵。听歌时,已不是在听歌,而是延伸我们的目光,看穿这迷乱的生活,重新审视我们正受挤压的灵魂。
《中国潮》在目前扒带、盗版成风的环境下,独标创作的宗旨,以全新的创作作品编辑成带,给已经有些浑浊的磁带市场吹进了一股清风。出版磁带受社会欢迎,经济效益也颇显著,故而形成如今出版商蜂起,磁带遍地的局面。这样的现象并非坏事。然而如何出版,怎样盈利,却有高低之分。现在许多出版单位为了急速获利,常常是东摘西抄,七拼八凑,几天就胡乱录制成作品,投放市场,甚至将作品肆意篡改,置作者的权益、消费者的心灵健康于不顾。利固然是大赚特赚,但编辑品格、出版单位的品位却低得令人不寒而栗了。
《手拉手》(李佩兰、关汉喆编辑)这盒磁带从另一方面让我们领略到了一种清新,获得一种安慰。这盒作品虽然全部演唱的是外国歌曲,但却是由中国歌手演唱,由出版社自己录音制作,编辑在编排、选择时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也就是说,是让一盒真正的出版作品问世。而不是像目前磁带市场上的一些磁带那样,或是借用外国作品的曲自己乱编些庸俗不堪的词;或是从国外磁带上乱扒成品,拼凑成带。在磁带生产中,演唱、录用外国歌曲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但这应该具有自己的编辑风格,经过自己的劳动而成。这种观念在版权法即将建立、版权意识日益加强的现在,至为重要。
当然,《中国潮》和《手拉手》两部作品,也并不能令人十分满足。《手拉手》的效果远不如在汉城的世界奥运会上那样动人心魄,似乎是在为唱歌而唱歌,感情色彩淡薄。《中国潮》中的每部作品之间的跳跃感太强,音乐的总体印象逊于歌词,有的作品的曲调实在称不上佳作,技法似曾相识。而歌词中的不少段落也非上乘,有从其它歌曲中“借”来的感觉,有的虽然浅近亲切却平白无味,缺少精炼和韵律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