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阅读
  • 0回复

农民周书元算帐论公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01
第2版(经济)
专栏:

  农民周书元算帐论公道
新华社记者 侯志义、周吉仲
河北省临西县农村如今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平价议价市场价三种价,纵帐横帐综合帐三笔帐”,横联是“帐清才公道”。这副对联的作者是这个县前冯村农民周书元。
周书元家是一个有14口人的大家庭,承包了37亩责任田。1988年,按照他和国家签订的粮棉定购合同,国家供应的平价化肥、柴油只占他需用量的1/3,其他都要用议价、高价买。为了买到高价化肥、柴油、农药,他托门子、跑关系,伤透了心,加上开开停停的“抽风电”,更使他损失惨重。他的两个弟弟气恼地说:“国家不给咱肥药油,咱就不卖给他粮棉油”。
秋天到了,要不要兑现定购合同,在他们兄弟间发生了争执。老二老三坚持要把粮棉拿到市场上卖高价。他们说:“现在不是流传着‘高价肥油我不买,平价粮棉我不卖’的说法吗,咱也不能吃这个亏!”周书元这个有文化、善于精打细算的庄稼人,对10年改革给他带来的实惠,以及全家一年的经营效益,心里早就有了谱。
他给两个弟弟算了三笔帐:一是算“纵帐”。1978年,他家10口人,6个劳力在生产队出工,分得的口粮每人每天不足0.5公斤,年底还要倒贴队里60多元的缺粮款。1988年,全家的20亩小麦亩产都超过了250公斤,再加上秋季的玉米、谷子和其他杂粮,粮食总产达到了9850公斤,17亩春棉和4亩夏茬棉收摘了3900公斤棉花,除交售定购粮900公斤,还有余粮8000多公斤。1980年,他家承包土地时,亩产粮食只有80公斤,皮棉18.5公斤。1988年,亩产粮食达到490公斤,皮棉60公斤,虽说买生产资料多是议价、高价,成本增长了45%,但粮棉产量却分别增长了5.1倍和2.2倍,一些粮食也卖了议价,杂粮还卖了市场高价,效益还是提高了。他说:“卖给国家的粮食只占咱家一个小零头,党的政策让咱沾了这么大的光,哪能不吃点小亏呢!”
二是算“横帐”。他说:“要说种粮是不怎么合算。就是咱家的粮食全都卖成议价、棉花卖到一级棉,也比不上种菜、种果或经商办企业赚钱。现在每亩果树和蔬菜的收益分别比每亩粮食、棉花高出10倍和20倍。种庄稼的更比不上城里理发、卖冰棍儿的。至于彩电、冰箱,两三千公斤粮食也换不上一台。种粮棉效益比较低,原因之一是化肥、柴油、农药乱涨价,‘倒爷’胡折腾。现在政府对这些生产资料实行了专营限价,对其他工农业产品价格也在想办法整治,我们不能太性急了。”
三是算“综合帐”。现在他家共有7个劳力,农忙时,全家一齐动手种庄稼;农闲时4个劳力外出搞劳务,每年劳力收入4000多元,加上粮棉收入11503元,除去农业税、集体提留和其他摊派款516元,人均收入达到991元。他说:“咱家是亦农亦工的兼业户。咱们买的生产资料,有平价、议价和一部分市场高价,卖的农产品也是平价、议价和一部分市场高价,综合计算收支,说不上太吃亏。”
三笔帐算完,周书元顺口溜出了开头的那副对联。没几天,他们家就把定购粮食和棉花卖给了国家。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