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粮食局长想着种粮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02
第2版(经济)
专栏:

  粮食局长想着种粮人
段心强 赵明 吴宪岭
前年阴雨,去年大旱,自然灾害不分薄厚地危及豫东各县,可是各县粮食收成却有丰有歉。项城县粮食连年丰收:1986年产量2.8亿公斤,1987年4亿公斤,1988年七八个月没雨,粮食产量仍与上年持平。
为什么这里的粮食生产取得较好成绩?老百姓在记者采访时回答得很简单:“种粮食有利,大伙就想法子种好呗!”
几年前在这里采访,我们听到的可是另一番话:“低价粮,高价肥,种庄稼,活吃亏。”1984年粮食大丰收,粮管所不包购,市场粮价压得很低,逼着老百姓托人走“后门”卖粮。多数人没“后门”,便埋怨不正之风比自然灾害还厉害——灾害虽大,过去就完,可这不正之风却没完没了。粮食部门也有粮食部门的难处,收粮越多赔得越多,可上边的补贴是个死数,多赔了从哪里出?
1984年上任的粮食局长韩炳炎,说话不多,办事却实实在在。他走访乡里,发现庄稼人怨声虽大,要求却不高,只要余粮按议价收购,种粮的积极性就不会减。他当机立断:全县一二十个粮所敞开大门,日夜办公,卖粮的有多少,就收多少。不长时间,全县收购2000万公斤议价粮。庄稼人手中的粮食变成大把钞票,喜悦变成干劲,种粮积极性一点儿不减。
韩炳炎把庄稼人的包袱接来自己背,惹出不少闲话:“收这么多粮食,哪有地方存放?一旦发霉变质,上边怪罪下来,叫姓韩的吃不了兜着走。”可老韩不怕。他说:“粮食是好东西,全国人均占有量又不多,我不信有闺女嫁不出去!”
韩炳炎发动职工自筹资金100万元,新建5000平方米仓库,改造18处老库房,又研制成功缓式熏蒸和机械通风法,保证粮食存放几年也不会坏。同时把人撒出去,找销路,全省一些歉收的地方正求粮不得,感谢他们“雪中送炭”。不长时间,“议价粮”全部出手,净赚上百万元。
种粮有赚头,何愁无干劲。1987年项城县遭了灾,却迎来了丰收年。尽管麦季先是阴雨,后是干热风,小麦减产二成,全年粮食总产还是比1986年增加42%还多。粮食系统的职工再接再厉,又一次敞开收粮。这一年不同往常。灾年粮如金。一些人看到项城县的粮食多,有油水可捞,便组成各种个体、集体“粮油公司”,有的竟把收购点设在粮所门口,抬高价格吸引农民,俨然是一场“粮食大战”的架势。农民纷纷卖粮给集体和个体“公司”。
有人沉不住气了,主张行政干预,命令农民一律交粮给粮所。韩炳炎却摇头反对:“行政命令的办法不符合搞活的政策,实际上也限制不住。我们国营粮所为什么就竞争不过他们?!”他发动各粮所利用自己人多、车多的优势,从外地购进化肥1000多吨,以肥换粮;为了方便庄稼人,县里派人到农户验收定级,公平交易。这两“招”一下子改变了“战局”,定购任务之外80%的粮食交到了粮所,全年收粮7500万公斤。他们把粮食销往26个省市,同时搞深加工,加工面粉、饲料。这年获利润200多万元。
有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粮所购销粮食的能力也提高了。1988年项城遇到百年没有的大旱,但粮食产量仍接近1987年。这一年他们在粮食工作上又迈出两大步:一是建设面粉厂——油厂——饲料厂联合加工,综合利用,把麦麸、饼粕加工成饲料,使粮食增值;二是冲出国门,把豆粕等粮食产品销往世界六个国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