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一个女厂长的工作魅力——记崇庆县轧钢厂女厂长王学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02
第2版(经济)
专栏:

  一个女厂长的工作魅力
——记崇庆县轧钢厂女厂长王学清
本报记者 罗茂城
女同志当钢铁企业的厂长,似乎与人们的传统观念相去太远。有一次,王学清参加四川冶金行业经验交流会,在清一色的男厂长经理行列里,突然闪出一位穿花呢大衣的女同志,特别引人注目。同行对她打趣道:“王厂长,这冶金行业是我们男人占据的传统领地,你这‘半边天’怎么也挤进来了?!”
(一)
1972年,王学清才20多岁,就带领一批筑路民工在河滩筛沙石。公路修好了,沙石队要散伙。这时王学清了解到市场上建筑小钢材很缺,将来建筑行业一定是大发展的趋势,于是她敢想敢干,决定从民工中抽出24人,以84平方米的破房子作厂房,利用筛沙石结余的几万元作资本,筹建轧钢厂。
她的想法领导不理解,有的人在讥笑。
“轧钢厂又不是打镰刀的小铁炉,一个女子,办什么轧钢厂啊!”
倔强的王学清不服这口气。她说服领导,先到达县钢铁厂求援,后又五下重庆市聘请轧钢技术人员。在重庆第三钢铁厂,王学清看中了该厂一位姓钟的退休轧钢工。王学清左说右说,总算把钟师傅说通了,没想到钟师傅的老伴和女儿不放心他一人出远门,出来“挡架”。王学清住在旅馆里不走了,每天冒着似火骄阳到钟师傅家里,一边帮老人扫地提水、理菜洗衣,一边同他们聊家常。饿了,她跑到街上随便吃碗面应付了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妈妈终于对王学清说:“好女儿,我答应你,这次我一定让他跟你去,不轧出钢材不回来!”
王学清就这样,先后聘请了好几位人才。从此,崇庆县轧钢厂的炉火越烧越红火,工厂越办越兴旺。
(二)
王学清在事业上是一位倔强的女能人,而在生活上却有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孔和一颗“婆婆心”。厂里职工不叫她“王厂长”,而是亲昵地喊她“王娘娘”。青年人心中有什么话,愿意对她讲,遇到什么事,要找她商量,就是找女朋友,也要请王学清参谋参谋。
崇庆县轧钢厂的工人大多是城镇居民或刚放下锄把的农民,而且有1/3是从街道分配来的失足青年。许多人文化低,素质差,不懂技术,有的还是很难驯服的“野马”。但是,王学清认为这些人年轻、聪明,可塑性很强,既能扭弯,也能扳直,关键在教育。她炼钢又炼人,请来退休教师给青工上法制课、文化课和技术课,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与此同时,她还经常同青工促膝谈心,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耐心的培养、教育,许多青工、包括不少失足青年,都成了工厂的骨干。
刘安祥,过去他是街上有名的“敢死队员”,没人管得住他。小刘来轧钢厂以后,厂里为他成立了帮教小组,经常同他讲理想、前途。后来他母亲去世了,王厂长动员职工捐助,厂里又借给他一笔钱办理丧事。职工和厂里的关怀,温暖了刘安祥的心,从此,他不断要求上进,成为生产骨干,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王娘娘,帮个忙,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你。”青工彭应洪恳求道。原来,他找到一位女友,两人情投意合,但不料女方父母坚决反对。王厂长多次找到女方父母,劝他们不要包办儿女婚事。在王厂长的耐心调解下,彭应洪终于幸福地结了婚。现在,他和岳父一家人相处很好。彭应洪生产卖力,干得很出色。
有这样一支干群融洽的队伍,何愁生产搞不上去呢?何愁产品质量提不上去呢?今年,崇庆县轧钢厂更是锦上添花,该厂生产的圆钉和黑铁丝,将出口1500吨,销往国际市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