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与布依族干部聊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02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与布依族干部聊天
本报记者 郭嘉
在贵州,邂逅几位布依族干部,我请他们就布依妇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他们很是乐意,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蒙素芬(布依族,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我为自己是布依妇女中的一员感到骄傲。我们布依族妇女历来以勤劳、节俭为美德,以孝长抚幼为天职。她们贤慧朴厚,心灵手巧,会纺纱、懂织锦、精刺绣、善蜡染;她们是布依寨中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人,不论在当姑娘时,还是做了媳妇后,里里外外她们都是一把抓。
〔壁立的山峰下,是一围褊狭的田坝;潺湲的溪水畔,安顺县黄腊乡布依妇女郭兰芳正在浣衣洗菜。她告诉我今年35岁了,自6岁始跟母辈学绣花。结婚12年来,还从来没有早睡晚起过。她说,她每天不等天亮就起床,起来后,先给公公、“代代”(布依语:“婆婆”的意思)打水洗脸,然后烫饭给两个孩子吃了上学;再就是挑水、砍猪草、赶牛、倒猪宅、做早饭、洗衣服。吃了早饭,还得到田间薅草施肥;晚上又要纺纱、织锦、伺候公婆,一般到夜12点以后才能躺下。〕
伍文义(布依族,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仅仅用“心灵手巧”几个字眼,还不能形容和概括布依妇女的学识和才华。布依妇女历来是富于创造和牺牲精神的。据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南笼府(现安龙县)布依姑娘王娘仙,不堪清政府横征暴敛,挺身而出,率领布依村寨各族人民起义。当时起义大军声势浩大,波及云、桂,威震京师,清政府急忙调集数省部队前去镇压。王娘仙死时,年仅22岁。今年将在黔西南州兴义市举行纪念王娘仙就义190周年学术讨论会。
蒙素芬:除了王娘仙,近代还有一个王陆氏呢,她就出在我们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当时被誉为“双枪老太婆”,在红军长征路过她家乡时,她打开自家粮仓接济红军,红军走后,她又亲率部队攻打国民党关岭县城,她是我们布依寨中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吃饭间隙,我和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妇联主任热情交谈起来,她无不自豪地说:布依妇女不光历史上有名,现在也照样出名。前年4月,布依姑娘余邦珍被选送到日本东京、大阪等地现场表演编织布依布技术;去年4月,又有石头寨布依姑娘伍琴到广西、北京等地亲授蜡染工艺。她们为布依妇女争了光。)
蒙素芬:布依妇女还有这么个特点:在邻里村寨,唯恐别人叫她“傻大姐”,因此她们从小就得把织、绣、刺、染、缝等手上活计学到家,把手掌的茧磨厚。如果一个姑娘动作缓、手脚慢、女工次,或者看她手掌手背细嫩白肉的,同寨姑娘就可能斜眼看她,认为她不愿下水,不会刨田,当然也就被人瞧不起。在布依族流传“男子不插秧,女子不抬丧”的时俗。不会插秧的布依妇女是找不到婆家的。
韦洪兴(布依族,国家民委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布依妇女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也制约了她们受教育的机会和可能。
(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扁担山区石头寨村,我走访时得知,全村600多名妇女,16岁以上几乎未上过学,难怪连年轻的妇联主任韦云芬也是文盲。据说在其它布依村寨,女孩子中途辍学现象比较普遍。)
王兰柏(布依族,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妇联主任):1987年4月,我到六马区乐运乡本干村调查,发现全村仅有的12个在校生,全部是男孩。究其原因,固然有旧的思想观念影响,但主要是劳动量分配上的不平均。
(走出石寨人家,是一条石路,路的尽头,便是无垠的田原。我看到,常年在上面劳作的布依妇女,好似田野里随风颤动的嫩叶,既孱弱,又呈现出生机……)(附图片)
贵州省镇宁自治县石头寨是“蜡染之乡”,这里的姑娘们从小就学会蜡染技艺。    罗林春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