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阅读
  • 0回复

董教授的希望与忧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07
第2版(要闻)
专栏:

  董教授的希望与忧虑
本报记者 孙健
距新年的钟声还有数小时,南京城早已爆竹声声。在这千家万户除旧迎新的喜庆时分,我叩开了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董健的家门。
董健教授长期从事当代文学、戏剧研究与教学工作、编著出版过《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陈白尘创作历程论》等著作,是南大中文系出类拔萃的中年教师之一,去年10月被提拔为副校长,分管全校文科教学工作。
我开门见山,请他在除夕之夜谈点满意和不满意的事情。他吐出一缕青烟缓缓地说:“最满意的是学术环境改变了,政治压力减轻了,可以自由地发表不同意见,发表不同观点的学术文章。”
他的夫人华瑜副教授在一旁插话说:“这几年学校还派出大批留学生、进修生到国外学习、进修,他们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董校长继续说下去:“知识分子是最支持改革的,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批判‘两个凡是’,知识分子总是走在前面的,十年改革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希望,谁也不希望倒退到十年前那样的年代。但往后如何走心中不太有数。”他话锋一转神态认真地说,“知识分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更加开放和民主;克服官本位思想,不要再搞什么教授、副教授相当于行政什么级,这样会造成互相攀比,使人失去信心。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重建我们的民族精神,西方文明强调个人、强调利益,而我国则一直强调群体,强调理想,只有使两种文化的精华有机结合,才能形成现代化的民族精神。一个国家的落后不仅表现在经济上,思想上的空虚也是很可怕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