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目标:向世界市场进军——记万宝电器集团的崛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13
第2版(经济)
专栏:

  目标:向世界市场进军
——记万宝电器集团的崛起
本报记者 李茜
珠江之滨,近年间升起一颗耀眼的“明星”——广州万宝企业集团。7年前,它还是个只有300多人,负债累累的困难户,如今已跻身年产百万台电冰箱的世界8强行列。1988年产值24亿元,税利4亿元,创汇1亿多美元,品种近百个。利润、创汇和电冰箱产量,已连续5年居我国家电行业首位,冰箱质量获国家银质奖。一位日本专家赞叹万宝的崛起是“爆炸”速度。
万宝是个集体企业,它没有国家拨款、投资等优越条件,可说是出身贫穷,先天不足。它是怎样摆脱困境,取得飞速发展的呢?了解情况的人说,万宝的经验,第一条就是重视队伍建设,改革首先从这里入手。
    (一)
1981年7月,以总经理邓绍深为首的新领导班子改革的第一炮就是打破干部的终身制,实行能者上,称职者留,不称职者免,违纪者撤的用人制度。干部从上到下实行逐级聘用,以签订聘用合同的形式,明确聘用期限和受聘人的责权利。他们率先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在厂、车间和个人间,层层实行经济责任制,把产量、质量、成本、单耗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层层分解,个个承包,在分配上拉开档次。
这套办法一实行,犹如投石下水,顿时激起层层波澜,习惯于吃“大锅饭”的人们吵吵嚷嚷,邓绍深和他的伙伴们顶住了这股风,坚持改革。没有多久,不习惯的人平静下来,生产迅速好转,这年一举摘掉了多年亏损的帽子,首次盈利104万元。
    (二)
企业生产发展,冰箱销路打开,人人春风满面。但邓绍深看到的和思考的却是另一回事。当时全国虽有40家冰箱厂,能批量生产的不过几家,年产量只有6万台,国内市场对冰箱需求量日增,眼看外国冰箱源源进口,他心中很不是滋味,“买蛋不如买鸡”,他萌生了引进的念头。
人在找机会,机会也在找人,麻木者往往使机会失之交臂,清醒者却抓住机会,时来运转。新加坡有一家公司要以100万美元报价卖掉年产5万台的一条旧冰箱生产线,消息传来,国内别的电冰箱厂不敢买,邓绍深果断地买了下来。接着又买了日本另一条新冰箱生产线。当时我国冰箱厂从国外引进生产线尚无先例,这个集体企业一下贷款引进两条,负债经营,不是利滚利,就是债滚债,担这样大的风险,确实要有胆略!
设备一到货,领导干部们就把行李搬进工厂,带领技术人员和工人日夜不停地轮番安装,邓绍深和另一位副厂长累得先后晕倒在现场。就凭这股拚劲,只用8个半月时间,这条生产线就建成投产,头一年生产了7万台电冰箱,偿还全部投资,还赚了些钱。1984年全厂生产电冰箱14.4万台,占全国冰箱总产量的1/3,一跃而为全国最大的冰箱生产基地。
    (三)
1985年3月,一场批评万宝冰箱质量的风波骤起,使公司受到巨大的冲击,但万宝没有垮掉,而是以社会批评为动力,停产整顿了3个月,使产品质量显著提高,重新得到用户的信任。在这次“万宝事件”中,他们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才是企业腾飞的翅膀。过去,万宝的致命的弱点正是技术力量薄弱,当时包括助理工程师在内只有7名技术人员。怎么办?万宝公司作出了又一战略决策:向社会广揽人才。对招聘来的科技人员工作上委以重任,放手使用;生活上关怀备至。新来的技术干部很快对公司产生了视如家人的情感,一面夜以继日地工作,一面奔走相告,说他们幸遇伯乐。于是,一封封应聘信从全国各地飞来,万宝从此源源不断获得各路贤才,几年间共调进有职称的技术人员300人,加上招收的大学毕业生,以及本企业培养的具有大专文化水平的技术、管理人才,形成了一支千人以上的技术队伍,他们对万宝的发展作出了决定性贡献。这是万宝崛起的又一经验。
    (四)
邓绍深没有满足于现状。他同自己的伙伴们一起分析了国际市场的形势:目前全世界家电产品年消费量已达1000亿美元,其中仅东南亚每年输入额就占50亿美元,然而中国家电产品出口还不到2亿美元,仅占世界消费量的0.2%,占东南亚消费量的4%。这个数字与我国如此泱泱大国是极不相称的。80年代世界规模的产业结构大调整,为我国家电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机,如果只满足眼前国内市场的红火日子,失去时机,将会犯战略性的错误。
一个新的更大胆的战略计划提到了邓绍深等企业家的工作日程上来。
1987年秋季,邓绍深和广州二轻家电公司麦绍方经理去澳大利亚洽谈业务,美国一家跨国贸易公司经理表示愿意推销广州家电产品,初步洽商在4年内每年可推销电冰箱、洗衣机各50万台,另外还有电风扇、电视机、录音机、电饭煲等等。但外商提出,家电产品要配套齐全,用一个牌号,以便统一广告,统一销售渠道,统一售后服务。
外商的要求与两位经理的想法不谋而合。是啊,如果把广州万宝电冰箱、高宝洗衣机、摩星收录机、钻石电扇、胜风空调……各种出口产品集结、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系列产品集团,不是可以改变广州家电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提高知名度和增强外向实力吗?
1988年春,邓绍深、麦绍方和广州家电行业的几个“巨头”聚会,联合组建起万宝电器集团。
从此,一个包括40家企业、3万精兵强将的“集团军”就这样站起来了!
金融界支持他们,多家银行踊跃参加万宝集团的财务公司。科技界也愿作他们的后盾,万宝公司和广州大学合办的万宝工业设计院已经成立;专门开发家电产品的万宝电子技术开发中心也已建立……
谈到组建集团,曾有人问邓绍深:万宝公司1987年产值已达7亿元,出口创汇4100万美元,利润1.1亿元,日子越过越红火,何必组建什么企业集团,自找麻烦呢?邓绍深说,我们不应计较一个电冰箱厂的得失,而应当使广州家电系列产品走向世界,确立起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邓绍深的话,表达了当今中国许多爱国企业家的胸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