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埋头基础研究 瞄准国际水平 中科院数学所在开放中攻占学术前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14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埋头基础研究 瞄准国际水平
中科院数学所在开放中攻占学术前沿
本报讯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正朝着面向全国、面向国际、开放流动的基础科学研究所迈进。
1985年,数学所经国内一批著名数学家评议,由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为首批开放型研究所之一。该所的开放以人员交流为主要形式,现已成为行之有效的制度。4年来,被邀请的访问学者达100多名,多为在高等学校的中年数学家。他们与所内学者合作攻关,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学术水平,一方面以其所长促进了数学所的科研工作。这种做法引起国外学者的注意。目前,已有美国、日本、加拿大、印度等国的一些数学家向该所申请访问学者资格。
浓厚的学术气氛与高水平的学术活动,是吸引访问学者、办好开放型学术机构的关键。1988年8月,数学所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主办了“纪念华罗庚国际数论与分析会议”。与会的30多位国外学者,大多数是国际著名的数学家,他们报告的最新成就与科研方向,使国内代表获益良多。我国学者向会议提交的优秀论文,也受到普遍关注。蜚声世界的学术出版机构——斯普林格出版社的数学主编海因斯博士在听取各国专家的意见后,认为这次会议的学术质量很高,决定与我国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会议论文集两卷。
开放几年来,数学所平均每年接待国内访问学者约30名,外国学者来所作学术演讲每年30余人,所内研究人员应邀到国外讲学、合作研究或参加国际会议每年约20人;到国内大学讲课、讲学更为普遍。他们在开放中瞄准国际数学的前沿,用领导与群众一致的语言来说,就是“敢于在世界数学的舞台上拚搏”。
据统计,自1985年9月至1988年9月的3年间,数学所科研人员共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约150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论文近70篇。这些论文所反映的成果中,有10余项经国内外专家评议,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例如,流形上分析这一现代数学分支,80年代以前国内基本上无人涉足,数学所将其列为重点开放课题,组织微分方程、微分几何、函数论及泛函分析等好几个学科的科研骨干形成综合攻关队伍。短短几年中,这支队伍边学习、边提高,迅速成为国际同行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课题负责人王光寅研究员指导下,后起之秀洪崇威、丁伟岳等围绕长期没有进展的著名数学问题——S2上预定高斯曲率的共形形变的研究,已被有关专家确认为居国际领先地位。洪崇威为攻克上述著名难题长年呕心沥血,去年在他44岁的盛年就过早去世。在基础研究的岗位上,有一大批科研人员在拚搏和奉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