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西藏:另一种风貌——张子扬“西藏摄影”欣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15
第8版(副刊)
专栏:

  西藏:另一种风貌
——张子扬“西藏摄影”欣赏
林克欢
我并不主张摄影家必须是哲学家,也不以为照相机一定要完成哲学的凝思,但在镜头快速一闪之中,必然就在摄影者与对象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呼应的关系,不能不表现摄影者的感受、情思、意念。
张子扬毕竟是学过话剧导演的人,在他那些匆忙一瞥、平淡无奇的照片中,往往展现着丰富的述说性细节,捕捉着形形色色事物的特质,凝固了分秒间人性的真实,流露出一种敬仰、一种理解、一种宽慰。
如题名为“暮”的照片,画面是:薄暮冥冥,山野贫瘠而空旷。近处,六条狗顺从地环绕在老喇嘛身旁等待喂食,其中较肥壮的一条驻足凝视着老喇嘛手中的木棍;远处,另有一条狗急速地向老喇嘛奔来。整个画面充满着野趣,又充满着人性。或许在人性最真诚、最善良的一面中泛着神性的微光,或许在人、动物、大自然原始古朴的相处中呈露出世界和谐的某种希望,但寂寥中分明又夹杂着几丝苍凉,平和中似乎又隐含着某种苦涩……它深深地映照着人类生存的境况,引发人们萌生各种无法言喻的复杂情感。
另一幅给人印象颇深的是“白宫”。雪白的宫墙,幽黑的窗洞,平整的屋顶,台阶式渐次升高的屋脊……这一切都高高地构筑在峻峭的山头上。这是从另一侧仰拍的布达拉宫。由于角度特异,红宫完全隐没其后,与人们所习见的布达拉宫完全不同。它临高凌云,孤崖广望,代替金碧辉煌的是神圣的洁素,取代庄严肃穆的是崔嵬奇伟,完全是另一相貌的、“陌生化”了的布达拉宫。它似乎在诉说,事物永远不会只有一种颜色、一种样相,即便只是外观,方位或角度的不同,见到的情状也就不同。那么在坚固的物质外壳的内里,又将是一个怎样复杂的世界呢?俗世如此,神道亦复如此。你能不为之震惊吗?
我喜欢张子扬的西藏摄影,吸引我的不是它记录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在于它有着独特的灵感与独特的思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