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双向选择”必须“双向了解”——大学生毕业分配改革中的新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16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双向选择”必须“双向了解”
——大学生毕业分配改革中的新问题
新华社记者 宋斌 江钱峰
双向选择,作为大学生分配工作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已由个别试点,逐步推广到更多的高校。今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全面取消指令性统分计划,许多学校将通过双向选择、供需见面,自己提出建议计划,分配应届毕业生。
刚从统包统分的计划体制中走出,长期各自封闭的高校和用人单位一旦供需见面,却显示出某种不适应性:相互不甚了解,致使在分配过程中出现种种矛盾和困难。
过去很少与大学直接接触的用人单位,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并不太了解,不少单位抱着“专业对口”的传统用人观念,在供需见面会上“按图索骥”。中国人民大学一位负责学生分配的同志说,外语类学生目前是抢手人才。我校国际政治系在招生和教学中对外语都很重视,许多学生的外语水平较高。但许多单位不了解这一情况,一听说是“国政系”便掉头就走。如果用人单位对我校有深入的了解,国政系就会从目前的长线专业变成短线专业。
在去年举行的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分配供需信息咨询会上,有个单位需要秘书,但卡得很死:非中文系学生不要。人大的一名学生对此很不理解:“其实文科的哲、史、政等专业的学生都可以胜任这项工作。这一限定,就使许多学生失去机会。”
安徽工学院副院长来德林告诉记者,有些用人单位眼睛只盯着专业名称,而对专业内容知之甚少。因而在分配中就出现了这么一个怪现象:有些分配困难的专业,只要换个名称,毕业生马上就分出去了。
北京某单位今年需要学经济法的毕业生,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律学专业学生张冰去联系工作,单位负责人一听说他是法律学专业的,就以“不对口”拒绝了他。张冰接受采访时说:“其实法律学专业与经济法专业所学课程相差不大,只是各有侧重。但那个单位领导对此并不清楚。”
各地情况反映,不仅用人单位不了解高校,高校也同样不了解用人单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高校的封闭型办学,造成教育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这已是我国高教体制急待改变的弊端。而目前实际工作中大学生应具备哪些新知识,经济体制的改革对人才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所有这一切,高校都不甚了解,以致不少毕业生知识陈旧、视野狭窄,一到实际工作中便难以适应。这样的大学生当然不受用人单位欢迎。
北京市不少企业领导人都反映,他们希望大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掌握实用技术和最新知识,同时还要有做具体工作的能力。而这些,恰恰是目前毕业生所缺乏的。
同时,许多用人单位还希望高校能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厂长贝兆汉就提出:我厂最需要的是具有求实、开拓、勤奋、创新素质的大学生,最不欢迎那些眼高手低,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干的毕业生。
记者在采访中接触过的各方面人士都认为,要不断完善双向选择这一改革措施,必须首先加强双向了解。目前双方虽开始接触,但方式还较简单,接触面也不广泛。有关部门要尽快建立双方相互了解的信息网络,只有不断加深双向了解,高校才能明确自身的改革目标,有的放矢地培养社会亟需的人才,用人单位也才能得到自己满意的大学毕业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