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撬动效率的杠杆——大庆建材机械工程公司经理李万仁改革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17
第2版(经济)
专栏:

  撬动效率的杠杆
——大庆建材机械工程公司经理李万仁改革纪事
张福宽 王文恒
李万仁,大庆油田建材机械工程公司的经理。这个头衔,是“租”来的。1987年9月,在众多的对手中,他以年上缴60万元利润的“高价”,租赁了这个危机四伏的企业。
当上了一个200多人小企业的经理,却丢掉一个大公司的调度长。有人为他遗憾。李万仁则说:若为“顶戴花翎”,我就不来了。我要试试自己的能量,看能不能一个跟头翻到“南天门”上。
    竞争出效率
企业虽小,蹲机关的竟有36人。自然不乏“上班喝茶水,月末领薪水”的干部。
李万仁租赁后,曾对机关进行一次实测,发现,人均每天才工作3小时10分钟。
正如二分老师教不出五分学生一样,一个怠惰成习的机关,绝不会带出一个高效率的企业。
经济学家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是经济活动的始点。
李万仁决定在始点处改革。他宣布:本公司的职工,可以自由选择岗位。成为第一个开放“特区”的是机关。
李万仁,先把机关工作划分为60个主、副岗。然后,依据每岗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工作繁杂程度、技术要求高低、工作量大小,为每个岗位制定了工资标准。高的月工资200元,低的月工资才10元。当然,他也为这些岗位制定了严格的工作标准和工作目标。
招标那天,全公司的人几乎都来了,投标、演说、答辩,好不热闹。
竞争,争出能人,29岁的女职工孟旭清,力战群雄,一人争来七个岗位,揽了原来四个人的工作。七个岗位的工资相加每月240元。过去,她的月工资才72元。现在,她干的井井有条,得心应手,她所分管的工作,项项被上级单位评为第一名。
28岁的李淑芝,原是开“解放”车的。这次,争来五个岗位,一下子从“驾驶楼”登上了办公楼,干上了过去三个人干的工作,工资也由原来的61元,“涨”到180元。
公开竞争,机关人员减了一半,每月仅工资开支公司就减支1200多元。而工作效率却是过去的几倍。当然,竞争不是甜蜜的情歌。当李万仁把机关“特区”的做法扩大到整个公司时,全公司竟有100多人被挤了出来。尽管心里难受,这些人也认了。但是,李万仁没有遗忘他们,经过培训,以这些人为主体,开辟了三项新产业,去年为公司创产值近千万元。
    职工热爱劳动了
分配,经济活动的终点,但它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的选择,更影响着整个经济活动的效率。当分配机制出现故障,劳动也就成了人们沉重的负担,人们甚至痛恨劳动。
一个司机为逃避出车,悄悄用棉球堵塞了油路。车“坏了”,让他上路的指令也就取消了。
还有胆大的,路上敢卖掉车中的汽油、车上的轮胎,回来后,居然又能领个新的……
这些事,太让人悲观了。但它就发生在李万仁租赁前。那么,能否让职工“不用扬鞭自奋蹄”呢?
李万仁把企业追求的目标——年创利润,用经济承包的办法,分解到每个职工的头上。企业对职工只规定上缴利润数,然后依据上缴的利润,按比例提取收入。想多拿工资吗?那好,途径只两条:一是多干;二是少花,从而创造最多的利润。
这个方法,培养了职工的价值意识,也使职工由过去被动地劳动变成了积极主动劳动。因为谁不主动,谁就实现不了自己的经济利益。1988年7月,公司安装队在荒野里施工,大雨倾盆而至。职工冒雨施工,没有甲方的督促,没有干部的动员,只有一双双忙碌的手。
在另一个工地上,这个公司的施工队同另一单位的施工队同时铺设管线,验收时,这个公司的人,人均每天能干21道口;而另一施工队,人均每天才干6道。
职工对劳动的主动追求,使这个公司创造了相当高的劳动效率。1988年,前11个月的全员生产率达到了6.5万元,比上年全年增加了5倍。李万仁翻了一个漂亮的“跟头”,企业进入了发展的“高速公路”。李万仁该满意了吧?不,李万仁说:这才是开头,明年,我们的目标是全年劳动率将达到9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