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在城市的阴影中——观影片《疯狂的代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18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在城市的阴影中
——观影片《疯狂的代价》
郭启宏
青年导演周晓文已有了3部影片。虽不能说每一部都是一次冲击波,却总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震动。自《他们正年轻》而《最后的疯狂》,这一次他又推出一部《疯狂的代价》(西安电影制片厂)。
一反《最后的疯狂》的动作、悬念、追逐,《代价》呈现出一种叙事的悠然。它置身于艺术与娱乐之间,传统与探索之间,美国与法国之间,似乎成了个难于归档的“个例”。
在《代价》中有一个恬美的世界,那是一个姐妹之家,空间明亮、纯白、安详,充满了爱意、期待与青春的骚动。而与之对峙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那是一个兄弟之家,空间晦暗、幽闭,带着力与欲的狰狞。这似乎是两个永远不会互相叠加的世界,在它们之间隔着一个喧嚣、拥挤而广漠的城市。但这两个世界却毕竟相遇了。在城市之夜某一个阴暗的角落,小妹妹兰兰遭到了罪犯的强暴。在这个相遇的瞬间,那个姐妹之家的恬美世界被撞得粉碎,永远地失却了它的安详。接踵而来的是姐姐青青固执而几近疯狂的追逐与复仇。她要在大都市的茫茫人群中追寻罪犯,她要找到他,要揭露他,要尝尝十倍乃至百倍的复仇的滋味。
这是警匪片中的惯例:犯罪/追逐,正义的复仇之旅。但影片却在不言之中,展示了另一个心理旅程。当青青的追逐一步步地接近了疯狂的罪犯,同时她自己也在一步步地接近了罪行,一步步地从她那已经破碎的,充满爱意、亲情的世界走向了她心灵深处的沼泽——邪恶与疯狂的黑暗中心。当她与罪犯搏斗,并作为人质被拖上塔楼顶层的时候,她已真正进入了那个她本永远不会到达的世界——罪恶的世界。终于,当罪犯被擒伏法之后,青青飞起一脚把罪犯踢下了塔楼。在她正义复仇之旅的终点扑向了罪恶。影片在这一瞬间完成了一次罪行转移:正义的复仇者在战胜“法西斯”之前已成了“法西斯”。疯狂的代价不仅是法律的惩治,而且是死亡、疯狂与新的罪行。
导演周晓文成功地、毫不造作地以一种叙事的光洁、流畅与安然覆盖了他那份异样焦虑的目光。他准确而锐敏地将视线投向现代城市中的人群,投向与工业文明同时降临的大都市人的邪恶,投向两种文明叠加之际,人们内心深处阳光也无法照亮的阴影。
这部也许并非传世的影片,踏上了一个对中国电影说来是较高的门坎。那便是故事与哲理、情节与视听语言、电影市场与导演的个人铭文的结合。《疯狂的代价》以其叙事的完整、流畅,艺术的优雅,成了1988年中国影坛上令人瞩目的电影现象之一。在改革大潮面前,在电影生存危机的一片惊呼与呐喊之间,周晓文交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周晓文的三部影片,一部一个样儿。《他们正年轻》,全部实景拍摄,近乎全部非职业演员,一派纪实美学的架式;《最后的疯狂》则是快节奏、高频率、悬念、动作、造型、情节,全套警匪片的行头;而《疯狂的代价》则叙事从容、制作精良、画面表意,可称之为“如歌的行板”,大有法国优质电影的韵味。但在这表面的不同之间,却有着一个更为坚实的内核与求索。在他的每部影片中都有着一种双向展开的叙事构型;在每一部影片中,他都有着一对生存于两个截然对立的世界中的主人公,他们都为一种几近宿命式的巨大的社会力量驱使互相追逐、寻找,而他们的相遇既是一种全新的平衡的建立,又是一次毁灭的撞击。
导演周晓文以一种青青式的执拗,顽强地凝视着现代社会中人类心灵的深谷,同时也是一种绝不晕眩的超然的俯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