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一个种粮人的见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19
第2版(经济)
专栏:

  一个种粮人的见识
本报记者 梁兆明
朱灿标是珠江三角洲有名的大耕家。传闻他承包土地近百亩,一年生产的粮食,足够两三百人一年的口粮。记者近日路经朱灿标的“大本营”广东中山市张家边镇西桠村,慕名前往拜访。
想象中的大耕家,是个彪形大汉,可是眼前50开外年纪的朱灿标,中等个子,瘦削身材,光着脚板,穿着一身蓝布旧唐装。
老朱热情地把记者邀到房舍里。举目四顾,房子简陋得很,一张破旧木桌子放着一台黑白电视机。富户的“气派”一点也没有。
“这里原来是生产队的猪舍。”老朱似乎觉察到了记者的好奇心,笑哈哈地说。
那是1984年秋收后,朱灿标承包的土地上立着一排猪舍,这正是“安营扎寨”的地方。于是他拿出所有积蓄5000元,把猪舍买下来,改造成为住房和粮仓,又配套建了晒谷场。
站在晒谷场上环顾四野,田地几乎都是老朱耕种的,很有大耕家的气魄。他指着稻田里的青青禾苗,风趣地说:“我爱穿这件破棉袄。”
什么“破棉袄”?原来,珠江三角洲不少人把种水稻比喻为“穿破棉袄”。因为种粮食不赚大钱。
朱灿标的见解确实与众不同:在政策许可范围内,他承包了尽可能多的土地,投入了尽可能少的人力,重点在科学种田上下功夫,确保粮食稳产高产,结果,一样致富。
种水稻花工大,又辛苦,怎样才能少投入人力呢?老朱认为出路是搞农业机械化。他手头没有钱,就争取市、镇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头两年贷款2.3万元,购置了10多种农业机械。
老朱有了农机,干活得心应手。1985年开始下水田,收刈水稻如同剃头,三两天就把近100亩水稻收刈得干干净净,这在水稻区顿时成为新鲜事。
“那是联合收刈机的力量,机械化的经济效益确实可观。”朱灿标翻开家庭帐本说:“使用联合收割机刈禾,每亩总成本不到3元。按一年两造,90亩计算,仅节省工费就将近4000元,还能省下时间干别的活,又有一笔收益。”
在朱灿标承包的土地上,犁田耙地、下田刈禾,全靠“铁牛”,排水灌溉,杀虫追肥,中耕除草,以至稻谷除杂,都靠机器。所以,在这大片农田上,就是农忙季节也用不着多少人。忙来忙去主要是老朱一家子。
说是一家子,实际是老朱和他的老伴俩人。他的小女儿还在学校念书,3个儿子在农忙过后就“各奔前程”,有的外出搞运输,有的外出搞建筑。一年到头留守大田的,只有他和老伴。
朱灿标种田还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别人种粮食,主要靠化肥提高单产,而老朱靠的是农家肥,他称之为“以田养田”。
别人靠化肥种田,土地越来越板结。而老朱的农家肥,两年功夫就把瘦田变成肥田,土壤肥沃,尿素施放量从过去每亩20公斤减少到7.5公斤,加上他使用了水稻良种,水稻平均亩产从原来的600公斤提高到710多公斤。连年粮食总产稳定在6.3万公斤左右,每年向国家出售粮食超过5万公斤,比过去1个生产队(自然村)的总量还多。
朱灿标实行农业机械化与科学种田并举,不但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去年农业总收入超过4万元,纯收入逾2万元,其中大部分是种粮收益。今天,朱灿标已经还清了全部贷款,当年贷款购置的农业机械,全部成了自家财产。
朱灿标渐渐闻名一方。有此真人实例,谁还能把种粮食贬低为“穿破棉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