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锦似红霞夺天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19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锦似红霞夺天工
本报记者 邹大毅
在有35万布依族人居住的贵州安顺地区,提起布依族的民族工艺,人们就告诉我们,要数蜡染、织锦和地戏面具最负盛名。
由安顺东去约50公里,我们到了黄腊布依族乡。这里虽地处偏僻,但因为有十多个做地戏面具的好手,远近也小有名气。其中又数六宝村为佳。布依族乡长罗兴国带我们进入了六宝村。从寂静的村寨中隐约传来一阵削木声。我们循声而去,推开一家院门,果然是一家做地戏面具的。院落中一角堆满大圆木,两个中壮年男子正俯身在两截半爿圆木上,用利刃刻着面具。
看他们所刻的人物形象,大多龇牙咧嘴、怒目圆睁、鼻翼高耸、面目狰狞。原来,这还不是地戏面具,而是傩戏面具。傩戏源于古代一种驱鬼逐疫的祭仪,表现的是驱鬼捉鬼的内容,难怪面具多狰狞,有如捉鬼的钟馗的形象。这使人反倒觉得这些面具于狰狞中又透出几分英武与亲善来,不禁令人十分钦佩布依族艺人鬼斧神工的高超技艺。在两兄弟家中,堂屋的墙上挂满了另一种风格的面具,刀法细腻,形象生动,表情丰富,且全是峨冠凤顶。两兄弟介绍说,这些就是地戏面具。贵州安顺地戏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多以历代“正历大传”为题材。两兄弟刻制的正是《三国演义》和《说唐》中的人物。他们以或刚、或柔、或粗、或细、或阳、或阴的不同刀法,分别准确地表现出不同身份、不同性别和不同性格的人物,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布依族这种独特的民间工艺,随着当地农村中文化生活的恢复而复苏,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而走红,从娱乐品转化为工艺品和商品,为中外所瞩目。1987年第20届全国旅游产品交流会上,安顺地戏及面具获得了一等奖;1986年在法国第50届国际艺术节上引起轰动;去年在伦敦大学举办的面具戏剧研讨活动中,又成为照相机争相拍摄的对象。地戏面具目前已从乡村戏台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和文化市场,有送展的,有收藏的,也有作为旅游品销售的。这使做地戏面具的布依农民也获得了相应的收入,一般年收入(仅此一项)在2000元以上。一旦这些面具的艺术价值为更多的人所知晓,布依族蕴藏的艺术潜力将会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如果说布依族男子以雕刻地戏面具为民族添了光彩,那么布依族妇女则以精于蜡染、织锦而使布依族工艺名闻遐迩。
我们在离黄果树瀑布东北10公里处,走进了著名的“布依蜡染之乡”——石头寨。
冬闲时节的石头寨,正是蜡染、织锦的忙碌时节。寨里几乎家家门口都坐着一两个妇女,正在白色坯布上绘制着图案,家家院落里都晾晒着一匹一匹已经染好的靛青色布匹。看他们手持蜡刀,蘸着炭盆中融好的蜡液,往白色坯布上细心而熟练地绘来,也无须绘底图,便绘得有圆有方,有棱有角,图案显得古朴典雅。据介绍,她们多以寨中流传了千年的铜鼓上的纹饰为图,展现出了布依妇女传统艺术的修养和技艺的精湛。
石头寨以及这个寨子所在的扁担山区,几乎所有的布依族妇女都会蜡染、织锦、刺绣的手艺。
这几年,布依族蜡染、织锦、刺绣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从自做自用的封闭形态中走出了寨门,走向了市场。石头寨的支部书记伍起贵告诉我们,全寨子200来户人家,98%的人家都会做蜡染、织锦、刺绣,平时有1/3的家庭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到农闲时,就有半数以上的家庭走上市场。一到赶场天,扁担山区的场子上,光卖蜡染、织锦、刺绣产品的就形成了“一条街”。布依族妇女的目光已经从小小的石头房子投向了更大的市场。她们把自用部分以外的产品投向了农村城镇的集市,投向了县办或私人办的蜡染厂、服装厂,由他们销售或加工成手巾、桌布、窗帘、围巾、服装,再投入市场。尽管原始的手工加工方式影响着批量生产,但石头寨仍然增加了一个财源。这个寨子一个妇女一年光蜡染布的收入就达到1500元以上。
当人们在“一溪悬捣,万练飞空”的黄果树瀑布前,赞叹它“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巧成”时,看到一群群身穿靛青蜡染布、镶嵌着五彩织锦的服装的布依妇女,手持着用彩色丝线绣成精美花纹的织锦的蜡染民族挎包在兜售,就好像看到一片片彩霞在瀑布飞溅起的雾霭中升腾起来。这来自石头寨、来自其它布依村寨中的彩霞,使人不禁要将那诗句改为“锦似红霞布依人巧夺天工”。
(附图片)
布依族姑娘。 罗林春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