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五千多名专职人员十年辛勤耕耘 我国地名管理走向法制化标准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19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五千多名专职人员十年辛勤耕耘
我国地名管理走向法制化标准化
本报西安2月18日电 记者景险峰报道:“无论何人,只要出门办事,参加社会活动,都离不开地名。人们每天接触地名,但不少人对地名管理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并不了解。”43岁的民政部副部长张德江,于16日在西安开幕的全国关于地名的座谈会上,呼吁新闻媒介加强宣传报道,让全社会都关心地名工作。
地名工作是一门科学。它在人们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国防建设、国际交往以及历史研究中发挥着作用。但在10年动乱中,各地乱改的“东风路”、“反修村”、“东方红车站”,又使地名出现了新的混乱。
1979年,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地名标准化工作的开始。10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全国5000多名地名专职人员的辛勤耕耘,我国地名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进行了首次全国范围的地名普查。通过对全国500多万条地名的调查,摸清了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各项地名工作创造了基本条件。
——对普查的地名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做到全国范围内,县和县以上地名无重名;一个县内,乡、镇无重名;一个城市,街道无重名;一个乡、镇、村庄无重名。使处于十分混乱的我国地名,达到了低层次的标准化。
——建立了各级地名档案。随着地名信息自动化的研究和运用,地名档案资料日益广泛地发挥其社会效益。
——组织编纂了地名词典、地名录、地名志和地名图等。不仅填补了我国的空白,而且有利于推广标准地名,避免了一地多名、一名多写、一名多译等。
——制定了《外国地名汉字译写通则》和50种外语汉字译音表,审定了几十万条外国地名译名,初步解决了外国重要地名汉字译写中存在的混乱问题。
——地名学研究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我国积极参加地名国际标准化方面的活动,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也促进了我国地名工作的进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