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从马拉喀什北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20
第3版(国际新闻)
专栏:

  从马拉喀什北眺
本报记者 林皎明
马拉喀什是西北非摩洛哥的内陆古都,以绝大部分建筑物外表涂成褚红色为特色。但是,它绝不是通常想见的非洲景致,诸如棕榈枝扎成的草棚、土著居民锈钝的长矛,等等。街上跑的,是法国标志牌和西德奔驰牌轿车;店里卖的,是英国香烟、法国时装、意大利餐具;豪华旅馆里住的,是寻找阳光地带被晒成古铜色皮肤的欧共体旅客;多数人说的,是不太正宗的法语。
这是任何初来乍到的记者很容易得到的直觉。作为无烟工业,这显然不足为怪。经营得好,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财源。国际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和互补状况,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东起埃及边界,西临大西洋,南至塞内加尔河和马里北疆,北与西欧隔海相望的马格里布5国(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毛里塔尼亚)现在却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距离1992年欧洲统一大市场的成立只剩3年时间,“我们怎么办?”
摩哥洛一位报纸主编坦率地反问记者,“欧洲12国如果结合成一个大块头,北非的这些小国单独如何抵挡得住?”西欧出商品、出技术、出资金,我们给市场、提供劳力、输送原料,始终维持这么个局面?”“老是他们先进,老是他们得利,公平吗?”
看来,实质问题是,在世界经济日趋集团化的今天,南北关系如何处置,北非国家如何面对1992年挑战。
马格里布国家经济状况虽各有差异,但普遍不是十分景气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原油及原油产品价格暴跌,原料价格市场疲软。北非各国在建立起自己的工农业体系之前,以相对低价的初级产品与西欧交易,显然是吃亏的。据报道,摩洛哥对欧贸易占外贸总额65%,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的对欧贸易也分别占全部外贸金额的56%和78%。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建立后,经济保护主义色彩愈加浓厚。马格里布各国原有的输往西欧的农产品市场有可能进一步失落。此外,以力单势薄的一个国家对付12国集团的经济交往,不仅财力不足,而且在债务谈判、贷款条件等对话中更加处于不利地位。出路显然只有一条:以集团对集团。
马拉喀什市这两天犹如盛大节日般地欢庆是有其深刻背景的。绿帽子、红礼服、白骏马的骠骑兵,向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和毛里塔尼亚5国元首致敬。绝不再单纯是因为5国结成阿拉伯大马格里布统一组织“实现了阿拉伯统一的部分宿愿”,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近1亿人口的大马格里布今后也将以集团身份参加世界经济竞争,保护和开拓自己的切身利益。
稍微了解马格里布历史的人,在马拉加什集团组织成立的欢乐日子里,在挥动长袍木偶以示庆祝的队伍中,会惊诧地发现,昔日5国之间的恩仇积怨在淡化,在渐渐逝去。人们不愿再谈什么西撒问题,不想重提那些纷争往事,向往着加速进步的大马格里布。《出发》杂志总编辑甚至在设想,大马格里布如果引进汽车生产线,应该如何筹集资金,如何安排布局。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习惯性地超前,而西欧记者则比较关注大马格里布组织的稳定程度。实际上,一旦马格里布各国视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超过当前尚存的政见分歧,那末,通过协商不断改善彼此之间关系完全是可能的。
从马拉喀什向北望去,没有高山阻挡,一马平川。欧共体的集装箱卡车南来北往。每年160万欧洲游客把腰包里约值10亿美元的外币消费在摩洛哥富饶美丽的土地上。他们也挤在人群中观望庆祝大马格里布文件签署的盛况。毋庸置疑,从大马格里布与欧共体既竞争又互补的明天回头看今天,人们会有意味更深的感叹。
                (本报马拉喀什2月17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