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新春扫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21
第8版(副刊)
专栏:

  新春扫兴
焉之
从我们每天面向海内外广大读者、观众、听众的报刊、电视、广播里出现的写错字、念错音以及种种常识性错误之多看来,实在让人难以容忍。每次遇到老出版家曾彦修(严秀)同志,他都要不胜感慨地列举一大堆。记得他还在《人民日报》上写过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聘请一批中学语文教师来为编辑部把把语文常识关的建议。我则对此颇表怀疑:这位长者在脑海中留下的大概还是以前的中学教师的形象。现在好些已取得副教授、副编审以上职称的文士们常常写错字、念错音以及写出文理不通的“申请报告”来而不能自省、自惭的状况已经不足为奇了。反正有没有学问下不下功夫大家都一个样(也许还正相反)!只要熬到年头职称自然到手。新的“读书无用论”倒不是全部因为知识贬值、个体户比大学教授赚线多;最让人疾首的是在知识圈中,由于种种原因,天平的法码多由长官的意志铸成,要找到像夏丐尊(前些年有的报纸曾写成夏丐尊)那样的中学教师已不大可能了。有一点似乎确属事实:尽管我们的时代涌现了众多出类拔萃的精英,人造卫星可以准确地收回地面,但从不少高中学生写不成一封畅达的书简,到种种低劣的文学书刊泛滥而成了书业生财之道,已远非一叶落而天下惊秋!这当然有“十年浩劫”和长期来“知识越多越反动”种下的前因,但恐怕也是文教、新闻、出版部门作风不严谨不认真所带来的后果。从教育来说,小学生的书包已经十几斤重,里面装的多数是必须从课本一道买的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和课堂作业……老师照本宣科,连练习题都不用出,学生如牛负重,不知哪一本是真正的教科书。教育家们早已痛陈其害无穷,教委三令五申却禁而不止,因为不少地方的教育和出版部门要以此赚钱!出版物已经被读者评为“无错不成书”,不仅仅是因为校对不精的缘故。每天影响着千百万读者、观众、听众的新闻媒介对此也并不十分注意,荧光屏上诸如将“副经理”写成“付经理”之类已经不算问题。常识性的舛误时有发生,就连大报和通讯社也常如此。不久前陶峙岳将军逝世,一条当日播发的通稿中说他曾任国民党的“新疆警备总司令部司令”,其实应该是“新疆警备总司令”,不知这“总司令部司令”是怎么来的?顷见本月4日首都几家大报所载的一篇通讯,其中又有一处提到侯镜如“在国民党军队中任排长、连长、师长、军长、司令员等职”。众所周知,国民党军队中从无“司令员”的称谓,莫非侯将军在国民党军队中曾任有一个对外不宣的特殊军职、是仿照中国人民解放军称“司令员”么?以上两例都是不需要高深学问的普通常识,如此轻率已使人感到吃惊;更令人奇怪的是这么多大小报纸居然照登不误,而见报后总不会没人发现,但从来不予更正。假如是出现在世界上别一家大通讯社的新闻稿上呢?……
少时第一次读朱起凤《辞通》,不仅从这部煌煌大著中受益,更钦佩他那种锲而不舍的“顽强拚搏”精神。他就是因为代教师阅卷不懂“首施两端”与“首鼠两端”同义受到学生奚落而发愤撰《辞通》的。对比起来,我们对公开出版物和新闻媒介中的种种差错是常常太不认真了。
老祖宗传下来有新春开笔大吉之说,写了这样一则短文,真是让人扫兴。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写这样的文章会成为无的放矢。
                     1989年2月6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