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教育家刘道玉——“读书无用论”抬头原因 学生气不顺 知识不值钱 毕业求职难 教学方法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22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编者的话:“读书无用论”,是那个已经逝去了的梦魇般时代的喧闹。没想到,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时候还会冒出一个“新的读书无用论”。中小学生的辍学、大学生的厌学,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严重关切。人们在思索、在诘问:它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克服它?本报开辟专栏讨论,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回答。
  教育家刘道玉——
“读书无用论”抬头原因
学生气不顺 知识不值钱 毕业求职难 教学方法差
本报记者周庆:首都某高校的学生中出现了新的两派,一派叫“托派”、一心想考“托福”出国;另一派叫“麻派”,麻将牌搓到深夜,在走廊铺上毯子干。据了解,不少高校都交替出现了出国潮、退学潮、打牌热、经商热、恋爱热,有的甚至出现赌博,这说明“读书无用论”确有抬头。您当过校长,又是化学教授,最近又在写教育学方面的专著,您看“读书无用论”抬头的原因是什么?
刘道玉:主要原因不在学生,而在社会和学校。其一是青年学生关心国是的满腔热情没有被很好理解,缺乏正确的引导,社会上的指责多于关心,学生气不顺,别求宣泄,表现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
其二是现在社会上知识不值钱,上学与不上学一个样,甚至不上学比上过学的还多赚钱,读书的吸引力自然就下降了。这是一个文明古国的悲哀。自古以来,凡有识之士莫不倡导读书,这方面有许多极为感人的故事和催人上进的名言。当然,也有一些引诱人的话,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把读书的意义单纯归结为追求金钱美女,是有消极影响的。80年代的大学生,当不会对读书作如是观,但是,他们说现在“书中只有苦和涩”,这就应该引起全社会的注意。
记者:是的,价值观最后是要落在实处的。现在社会上存在两种分配方式,一是国家按照财力的可能,发给工作人员工资,二是有些合资、私营、个人企业,按照市场价格付酬,后者大大高于前者。现在知识分子从事的工作,大多属于国家控制的机构,所以知识分子大多属于领取低报酬的阶层。这个问题应尽快解决。
刘道玉:“读书无用论”抬头的第三个原因,是大学生出路困难。我们到处宣传人才是四化建设成败的关键,不少地方一直喊叫缺少人才,但与此同时,学校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难于分配,分配了也难以用其所长,缺乏一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有一种现象很普遍:不少重要的工作岗位由考不上大学的青年占据着,由于素质低,单位往往要花钱培训,而那些相对比较优秀的青年上大学毕业归来,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这不能不造成巨大的浪费。这也造成了在校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在校的对上学失去了兴趣。
记者:改革10年来,我们的社会一直存在着人才饥渴和人才消化不良综合症,人才的使用,主要不是看资格、学识、能力,而是看户口、关系、工龄,舍本逐末,目前似乎还没有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
刘道玉:除了社会原由,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落后,也是引起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老师讲授的课程,吸收最新的各种科学知识不多,既不能回答学生心中的疑问,又不能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老师讲课方法,是自己口授,学生静听,这本是造纸术出现之前、学生没有课本时的教学方法。到今天还沿用这种老办法教大学生,让我重新上大学,我也厌学。
记者:“读书无用论”抬头的原因您今天谈到4条:学生气不顺,知识不值钱,毕业求职难,教学方法差,都有道理。现在我们搞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商品交换的原则必然浸入到教育和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关系中,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再加上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教育的观念、体制、地位究竟如何改变,还是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眼下“读书无用论”抬头,看来已是种种困惑的表现之一,要完全扭转它,还需要在改革这个大背景下继续探讨。
刘道玉:是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