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市场联想“蒙太奇”(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02-23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万花筒

  市场联想“蒙太奇”(二)
丛名仁
大凡零售商,都有这样的经验:某些商品滞销了,特别是服装或布料,就让几个能“乍乎”的人,推着平板车去街头摆摊,往往一抢而光——推销出去了。或者单开一窗口,大字写上:“一次性降价处理”,“原价××元,现价××元”。那时,将挤满了顾客。
现在又有了“新鲜”经验:某个体服装摊贩,有一批二十八元一条的裤子卖不出去,将砸在手里。别人劝他降价处理,他却搞了个“恶作剧”,在定价后边又加了一个“零”,每条二百八十元。没想到,竟然很快卖光,还有人来问:二百八十元一条的还有没有?
“短缺经济”有时刺激了抢购。有相当多的人“抢”得相当盲目,“没水平”。六十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有这样的笑话:老太太见队就排,排到头一看是卖《红旗》杂志的。一九八四年,城市改革之初,有一阵“小抢”,北京抢购鸡蛋,上海抢购服装,广州抢购首饰。广州人笑话北京人,真是抢得“不够水平”,就算抢一百斤鸡蛋能省多少钱?如果加上存放损坏,可能更不合算!前不久的抢购中,地区之间的“水平”差距似乎缩小了,但“抢”得盲目的也为数不少。有的“抢”不制冷的冰箱,有的“抢”不转的电扇,有的竟一下“抢”了十二个痰盂……没想到这下子救了一些产品质量低劣的厂家。广东人也有抢购食盐的,这下轮到北方人笑话他们了。
近年来广告业大大发展,这是发展商品经济的必然。可是商品知识的普及却远远不够。谁来花气力做做这件事,增强消费者识别商品的能力,将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件大好事。
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还有这么一个课题:怎样做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消费者?还有:怎样做商品经济还不发达条件下的消费者?这也算一门学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